第312章 破綻

『方城的騎兵,人數竟有兩三千之眾?這可不好辦……』

在得知了斥候前來稟報的消息後,白起麾下秦將胡郁閉著眼睛思考著對策。

或許世人都覺得,秦國對待前來投奔的人不分貴賤,皆能重用,比如曾對秦國做出重大貢獻且影響秦國極深的衛鞅、張儀等等,皆出身其他國家。

但事實上並不然。

秦國重用衛鞅、張儀等人,那是因為衛鞅與張儀皆出身中原諸國,來自秦國曾經需要仰望的國家——在秦國崛起之前,這天下其實隱隱有一條鄙視鏈,即中原各國的人看不起秦楚兩國的人,而秦人又看不起義渠人等徹徹底底的異族。

直到後來秦國逐漸強盛,才逐漸改變成秦人看不起中原各國的人。

但有所區別的是,秦人對中原各國的看不起,是那種“昔日你對我愛答不理、今日我叫你高攀不起”的那種帶著報復性的看不起,跟看不起義渠、匈奴、林胡等異族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事實上,對異族最具包容的,其實並非秦國而是趙國,且趙國也是迄今為止容納、同化異族最多的國家,曾經趙國的國相肥義便是白狄出身。

但在秦國,異族人想要得到一定地位還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對秦國一時臣服、一時反叛,反反復復幾十年的義渠人。

鑒於此事,胡郁很珍惜如今在秦國得到的軍職。

與大多數好戰無謀的義渠人不同,胡郁早已經預測到了他義渠國的覆亡,別看他義渠的王如今還在秦國的王宮,甚至於傳聞中還讓秦王的母親宣太後給他生了兩個兒子,可義渠國的土地,卻在近十幾年中逐漸被秦國所吞並。

他義渠那位愚蠢的王,眼中只有地位與美貌並存的那位宣太後,不顧國家、不顧子民,因此預測到自己國家日後命運的胡郁,便早早地帶著一幹同族弟兄投奔了秦國。

像他們這種沒有文化的異族人,在秦國就只有投軍一條出路,就算是看過一些中原兵法的胡郁,在秦國也是從小卒坐起,憑軍功一步一步升上爵位——軍功爵制是秦國的鐵律,秦國在這方面還是很公平的,哪怕檢驗軍功的官員也看不起他,但至少不會克扣他的軍功。

但問題是,秦人作戰也很勇猛,就算他們出身義渠,亦跟尋常的秦人相差不了多久,以至於在秦國參軍多年,胡郁也只是獲得了一個官大夫的爵位,換算成其他國家的軍職,大概也就是旅帥的程度,統率五百名兵卒。

可沒想到的是,去年穰侯魏冉親自在各軍選拔,且挑中了他,命他訓練騎兵,且一開始就給了他三千人的編制。

這簡直就是上天賜予的機會,胡郁自然不會錯過,打起十二分精神挑選士卒,訓練騎兵,正因為他篩選嚴格,因此在這支騎兵組建半年之久後,他麾下的騎兵仍維持在兩千人,很難有所提高。

但胡郁也可以拍著胸口自豪地表示,他訓練出來的秦國騎兵,每一人都不遜色他義渠的戰士多少,無論是悍勇、還是殺敵的技術,唯一有所欠缺的,即只有這些秦國騎兵的箭術。

這也難怪,他義渠有中原人口中西羌的血統,義渠的孩童六七歲大時就懂得使用弱弓,再大一點甚至還可以結伴狩獵,這自然不是尋常秦人可比。

不過對此,他的主將白起並不在意,甚至委托穰侯魏冉告訴了他們解決的辦法,即用弩取代弓,成為騎兵的遠程殺敵兵器。

正是那個時候,胡郁第一次聽說了一支騎兵,一支由魏將蒙仲率領的騎兵。

他麾下的秦國騎兵,就是在主將白起的要求下,效仿那支魏國騎兵而組建的,而如今,那支騎兵被稱作“方城騎兵”,是他們被調來宛、方之地的最主要原因。

想來誰都有各自的驕傲,胡郁亦不例外,他的驕傲,即是義渠的騎兵。

他義渠作為中原人口中西羌的近支,遊牧民族的後人,他們誕生騎兵的時間,可要遠遠早與中原。

甚至於,此前胡郁從未聽說過中原有什麽騎兵。

不得不說,這固然是胡郁孤陋寡聞,但不可否認,縱使是趙國出現騎兵這一兵種,距今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並且,趙主父主持胡服騎射改革,在趙國正式組建了騎兵,距今只有短短十幾年,而在此期間的其他國家,確實沒有騎兵。

包括魏國這唯一一個像曾經的晉國那樣稱霸中原長達百年之久的國家,也只是因為蒙仲的出現,才誕生了第一支騎兵,且這支騎兵至今為止甚至還不被魏王所知,更別說什麽重視。

正因為這種種,胡郁此前並不是太重視方城的那千余魏國騎兵,直到今日他從斥候口中得知方城騎兵的規模竟有兩三千人,才使得他稍稍在意了一些。

但這份在意,也僅僅只是因為對方的人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