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華夏錢莊

錢莊並不算大,占地不過兩畝,不過四周都用厚重的青石砌成了近丈高的圍墻,房子也全都是用青石和粗木構成,門窗具都厚重無比,臨街懸掛著一塊木匾,上面用青銅鑄了“華夏錢莊”四個篆書大字,在春日的陽光下金光閃閃。

陳旭直勾勾的看著這個牌匾,感覺似乎嗅到了一股濃濃的銅臭味道。

雖然如今大秦的商業並不發達,甚至在陳旭看來非常的弱小,但只要這個東西能夠運作成功,將極大的推動商業的發展。

秦朝的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但並不表示糧食真的就不夠吃,就光他知道的如今雉縣縣衙的糧倉之中,就堆放著近六萬石糧食,這些糧食足夠整個雉縣全部人口吃半年,夠縣城的人吃五年,但這些糧食卻從來就沒有動用過,這是大秦皇帝的糧食,是朝廷的儲備糧,要用來補貼征召服役的民夫和應對戰爭,即便是災荒年月也是不會發放給普通百姓的,每年到新的稅糧上繳之前,這些糧食便會被運送到西北苦寒之地供養修長城的降奴或者是賣給那些大商賈,然後大部分會流入釀酒坊或者是宛城外那些銅鐵工坊之中。

而且隨著大秦統一六國之後,近兩年沒有戰爭,因此農民種田也比較安全,產量比以往更多,糧倉之中的糧食也堆積的越來越多,而大秦在全國設立的大小糧倉之中具都積粟如山,雲夢秦簡中就有記載:秦國國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櫟陽的糧倉是兩萬石一積,而鹹陽更恐怖,直接就是十萬石一積,這裏一積就是一個圓形的庫房,而每個糧倉可不止只有一個庫房,而是有好多個。

大秦設置的陳留倉,熬倉,霸上倉,櫟陽倉,鹹陽倉等具都可以保證糧倉所在的郡的全部人口支撐十年以上,到秦二世的時候糧食堆積的更多,項羽反秦之後破陳留,就從陳留倉起獲近百萬石糧食。

除此之外,秦國征服蜀地之時,直接動用巴蜀十萬民夫,大船萬艘從督道倉和成都倉運送了六百萬石糧食做後勤,整個長江之上船浮如雲,首尾相連,那種恐怖的場景亙古未曾有過。

所以,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就從未缺過糧。

只不過在這個時代,當權者都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待而已,就是受剝削和壓迫的對象,一切為了王權,一切為了帝王的目標,小孩當大人用,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

商鞅變法之後法令苛刻恐怖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地步,但這種卻不是以道德來約束的安寧其實是一種最殘酷的鎮壓和剝削,導致百姓極端貧困,結果是國越富民越貧,民間的怨憤越積越多,同時商鞅還認為國有六虱,必須用法令鎮壓,六虱是什麽,就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商鞅認為這些君子倡導的禮儀和修養全部都是虱子一樣的害蟲,必須用法令強勢鎮壓和清除掉,以法強國,最終的結局是大秦果然強了,然後商鞅自己也被自己的法令弄死了。

呂氏春秋有言:全者必缺,物極必反。

當一種東西被發揚到極致的時候,也就是他開始崩塌的時候,而大秦最終的結局也是興於苛法,死於苛法。

當秦始皇死後,六國貴族就是以苛法殘暴為借口,領導民眾將大秦推翻了。

如今的大秦,其實在法令上只要稍稍向老百姓松動一下,盤剝和壓榨不是這麽嚴苛,老百姓能夠吃飽穿暖,六國貴族即便是造反,也不會直接釀成二世而亡的結局。

因此到了漢朝,當權者便開始反思大秦倒塌的原因,采用黃老的理念無為而治,摒棄了大量的惡法,修生養民,這才造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朝代,一舉奠定同時期地球上四大帝國之一的地位,凝聚出漢家血脈,創造出中國後世兩千年的輝煌文明。

大秦不缺糧,但陳旭眼下無力改變這種狀況。

但只要法令有所松動和改變,商業必然會蓬勃興起。

因此提前將銀行弄出來,讓商業可以輕松上陣。

接下來就是找一個最好的機會見到秦始皇,讓他改變這種苛法治國的策略。

這個方法,陳旭已經思慮許久,或許就在這次秦始皇巡遊東南的時候,只要那件事發生,改變大秦的未來或許就能夠成功。

在範顒的陪同下,陳旭走進錢莊裏面,迎面是一個一米五高的櫃台,全部都是厚實的櫟木制成,上面還有青銅鑄造的雞蛋粗細的欄杆隔開,旁邊幾間房間掛著信貸、存儲、管理、會議室、員工通道等牌匾,厚實的木門足有半尺,一旦關上憑借人力絕對沖撞不開。

此時錢莊裏面,有一群小孩和幾個文士打扮的男子正在裏面忙碌,正在噼裏啪啦的學習算盤。

這些小孩是清河鎮小學的學生,學了幾個月數學和算盤,已經能夠進行不算復雜的加減乘除的運算,也能認識和書寫常見的文字,主要的目的是來教錢莊的幫工學習珠算和阿拉伯數字的應用,其次是跟著錢莊學習管理和經營,一旦時機成熟,這些孩童就會成為大秦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