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吊塔和滑輪

……

因為黑火藥徹底研制成功,陳旭對於制作瓦罐手雷已經沒有了什麽興趣。

這種土制手雷在眼下大秦這種原始的沖陣戰中用處並不大,而且瓦罐易碎,也丟不遠,手雷這種東西主要是用來突擊敵方固守的陣地才有用,但對於匈奴這種騎在馬上來去如風的原始部落來說,還不如用弓箭來的爽快,在戰場上亂丟手雷嚇壞自己戰馬的可能性比較大,就算沒嚇到,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

何況眼下大秦有了新式裝備,在戰場之上可以玩命的追逐砍殺,匈奴馬快的這種優勢被迅速拉低了差距。

因此眼下陳旭最想的自然是制做出來真正的火槍和火炮,不過眼下火藥嚴重不足,火炮就算了,幾十百八斤的火藥幾炮就沒了,於是他自然先把注意打到了土銃上。

花了大半天時間,陳旭躲在科學院自己專屬的巨大實驗室中,根據自己小時候見過的土銃樣式,然後參照一些記憶中網絡圖片以及電視電影中的情節,畫出來一把步槍樣式的土銃。

為了加大射擊距離,槍管自然要設計的很長,這樣才能在並不密閉的槍膛之中產生足夠大的動能推動彈丸飛的夠遠,因此陳旭設計的槍管足有一米二,加上槍托等部件,整把火銃的長度超過一米五。

後世的土銃都是鴨嘴式擊錘擊發方式,引火也是專用的火泡,俗稱底火。

火泡估計許多零零後的朋友沒見過,但在八九十年代還屬於兒童的玩具,就是兩層紙疊壓在一起,中間就像塑料氣泡包裝袋一樣,上面密密麻麻都是鼓起的小泡,裏面裝著定量的易燃火藥,撕下一個火泡放在土銃的引火位置,然後扣下扳機的瞬間,擊錘重重的撞在火泡上,火泡中的火藥就會燃燒,火星通過引火孔濺入槍膛之中引燃火藥,彈丸就會被發射出去。

火泡的火藥要求易燃易爆的屬性非常敏銳,類似於火柴藥頭,輕微摩擦就能點燃,穩定性比火藥差很多,用加大劑量的硝石和硫磺等物混合估計也能成功,因為即便是兩塊鐵塊速撞擊都能產生火星,只要瞬時溫度足夠高就能點燃,因此這些都不是陳旭馬上要考慮的,眼下要考慮的是要先驗證出土銃的威力。

而且即便是弄不出來火泡,用燧石激發方式也基本可以替代,明朝後期全球開始盛行,西方首先發明,明朝中國也開始出現,因此明朝也有不輸於西方文明的強大火力,但然並卵,清軍因為在和明軍的戰鬥中吃夠了火器的苦頭,入關之後強制廢棄火槍火炮的研發,決定用他們最擅長的弓馬技術,民間更是連火藥都不能制造生產,於是整個大清朝兩百多年下來,西方火器發展日新月異,各種堅船利炮甚至機槍都開始出現,全世界的大國唯獨我們的大清還在騎馬射箭,而八裏橋一戰,更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恐怖絕倫的笑話,清軍三萬人進攻八千英法聯軍,以傷亡過半的英勇代價幹掉了對手五個人……五個人……五個人……

因此從戰場的勝負數據來看,以火藥為驅動的熱武器就是冷兵器的終結者,從清朝開始,燧發火槍和火炮就成為了戰場的主力,冷兵器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而八裏橋一戰也徹底把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者打醒了,決定開始發展火器,奈何大清帝國已經腐朽到了骨頭裏面,空有一個帝國的架子,而沒有了帝國的靈魂,在八國聯軍的打擊下,皮囊都千瘡百孔,很快連底褲都沒有了。

相對於後世的火銃,燧發方式就要簡單多了,就是一塊固定在鴨嘴式擊錘上的燧石,激發之後燧石撞擊火藥巢,普通火藥也能點燃。

但眼下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激發的方式,沒有彈簧什麽自動激發裝置都是個屁,因此眼下最主要的是先制作出來一根強度很高的彈簧。

但要制作出來一根合格的彈簧……

陳旭的牙又開始痛了。

於是他把費力設計了半天的激發裝置徹底拋棄,改成了火繩槍。

火繩槍就太特麽簡單了,就是一根銅管或者鐵管上,在尾部有一個小孔,先插進去一截引火線,然後再從槍口裝入火藥和彈丸,原理就和陶罐手雷差不多。

這下簡單多了,陳旭看著改完之後的圖紙,其實就是一根管子加了一個木頭把子而已。

拿上幾張圖紙出門,喚來馬夫和護衛出城。

雖然彈簧眼下沒有,但碳鋼已經有了,可以讓公輸勝和麻杆兩人精煉一爐高碳鋼拉出細鋼絲制作彈簧試試看,畢竟要真的應用到戰場之上,火繩槍這種垃圾是不行的,遇到大風雨雪天氣就和燒火棍差不多。

幾乎半個月沒來工廠,如今工廠變得井井有條多了。

自從上次出現過火災之後,皇帝加派了兩百衛尉府的禁軍駐守工廠,不光是工廠裏面,外面也不斷有禁軍騎馬巡邏,工廠圍墻外一百丈距離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圍墻上還修建了箭塔,廠區裏面還有瞭望塔,大門也進行了改建,駐守了一屯兵卒檢查進出的所有人員,管事、監工、工匠、幫工等都在檢查之列,沒有工廠的腰牌都要被緝拿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