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建造帆船

這是一處隱藏在礁石和荊棘荒草之中的海灣,實際上就是在後世的膠州灣裏面,面積不算太大,但海面和附近的海灘上到處都是粗大的原木,這些都是在皇帝的諭令下從瑯琊和嶗山附近砍伐的,數量足有數千根,最大的直徑超過兩米,長度超過二十丈,最小的也有腰身粗細,而要伐下這些原木,先後動用了整個齊郡數萬民夫,但如今卻像廢料一般橫七豎八的丟棄在這裏,許多木頭就浸泡在水中,有些已經發黑開始朽爛。

海灘附近還有許多當初民夫居住的木屋,在狂暴的風雨侵蝕下也早已東倒西歪,大部分都已經傾塌。

這裏也有幾個船塢,應該是當初在這裏打造過海船,但眼下已經處於廢棄狀態,船塢的閘門早就被海浪沖垮了,甚至船塢都已經被泥沙淤塞大半。

因此陳旭到來之後看到的就是一片淩亂不堪荒草荊棘叢生的狀態。

“侯爺,這裏原本也是一個造船廠,但因為運送貨物進出不太方便便廢棄了,三年那些方士出海用的幾艘海船就是在這裏打造的!”陪同而來的瑯琊縣令小心翼翼的解釋。

“不錯,這個地方足夠隱蔽,盡快安排人修整工棚和船塢,各種打造大船的工具和材料盡快籌備齊全之後就可以先行鋸木開工,不要怕花錢,告訴所有的匠工和民夫,可以按天結算工錢,普通民夫每天二十錢,學徒每天三十錢,匠工每天五十錢,時限四十天,提前一天每人再多發五十錢……這裏的一切暫時都由曹參負責,還請康縣令密切配合,去把這裏召集最好的匠工叫過來!”

陳旭一連串安排下去,很快就有幾個兵卒帶過來幾個衣衫皮膚黝黑虛發花白的老工匠,手上布滿厚厚的老繭,一看就是長年累月打造海船的熟練工匠。

“你們幾個跟我來!”陳旭走進海灘附近一間墻壁還算完整但早已沒有屋頂的工棚,就蹲在地上把帶來的幾張帆船圖紙攤開開始介紹。

而對於這種全新依靠風帆行駛的奇怪海船,本來一群工匠開始還不屑一顧,陳旭一邊說一群老工匠還在不停的撇嘴不斷提出疑問,雖然陳旭並不知道帆船的結構,更不知道具體的辦法,但畢竟見多識廣,雖然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帆船這種東西至少在外觀上還是可以大致說的很清楚。

後世曾經有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叫做《加勒比海盜》,每一集陳旭幾乎都看過兩遍以上,因此照葫蘆畫瓢畫出了這幾張圖紙。

“尖底的結構可以讓木船吃水更深,這樣有部分沉入水中,就可以在風浪之中更加穩定,眼下的海船全都是平底,如同一塊木板漂浮在海面上,行駛中非常的顛簸,而且遇到側風和橫向的海浪很容易傾覆,尖頭結構可以更輕松的推開海浪,這樣行進的更加快捷,至於風帆才是重點,我設計的這艘大船有主帆、前帆和側帆,而為了支撐這些風帆,必須在船上豎起數丈高的桅杆,這些桅杆必須非常的牢固和結實,因此這種帆船的龍骨就要求比平底船更加穩固和結實……還有這方向舵,依靠舵輪轉動利用繩索和連杆操控尾舵,這樣在船頭就能進行方便而快速的做出反應,而不用到底艙來回傳遞訊息耽誤時間……”

隨著陳旭不斷的解釋,一群老工匠也一個個開始面容呆滯,繼而神情激動,再後來雙眼發亮,亮閃閃的如同餓狼一般看著陳旭。

這個年輕的小郎君不知從何而來,為何會有如此異想天開的想法,風帆就不說了,雖然作用到底有多大還不知曉,但這方向舵絕對是異想天開的神來之筆,而且在制作上來說也並沒有太大的難度,眼下大秦的海船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可以輕松制作出來非常復雜的結構,尾舵是依靠一根巨大的舵杆用船工扳動,其實原理和普通的舟船差不多,只不過是放大版的,而如果改成方向舵,無論用繩索絞盤還是連軸杆都可以實現半機械控制。

(注一下:關於中國帆船的歷史,有人說起源於戰國時期,但這沒有任何歷史記錄,徐福東渡出海這是中國最早有詳實記錄的航海事件,但並沒有提到帆船,帆船最早的記錄是三國時期的《南州異志錄》,這本書據說是三國時期的吳國丹陽太守萬震所著,記錄的都是廣東和海南諸地的風物,提到了帆船,但這本著作早已滅失,直到南北朝之後才慢慢有了記載,後世的隋書、唐書、齊民要術也開始有記錄,根據推測,中國帆船最早出現不會早於西漢時期,在東漢開始發展,三國時期開始大規模的應用,真正蓬勃發展於唐宋,鼎盛於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時期,然後中西方的帆船技術開始融合,西方人采用東方的硬帆技術,提高了對於風的阻抗和調借功能,由此也拉開了環球大航海時代,清朝時期廣州和福州等地萬帆雲集遮天蔽日的場景成為了最後的輝煌,西方人很快就發明了蒸汽輪機開始建造鋼鐵大艦,航海的帆船也就此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