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輿論攻勢(4)

金上將苦笑著搖頭:“情況恐怕沒您想得這麽樂觀。南非在陸上沒有危險,但海上可能會有大麻煩——以馬達加斯加為基地的德國潛艇可對我們與南非之間的航運進行破交;軸心艦隊可能會利用兵力暫時占優的機會發起進攻,如果聯合艦隊一並加入進攻行列,敵人會占明顯優勢:他們能糾集起4-5艘航空母艦,8-10條戰列艦,還包括那艘超級戰列艦,這大大壓倒了我們的海軍兵力。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判斷敵人海軍主力出現,我們應盡可能避免主力交戰,等待實力恢復。”

被他這麽一說,羅斯福剛剛有些好轉的心情一下子就被破壞殆盡,忍不住就皺起眉頭,但又不得不承認對方說得在理:坎寧安雖已宣誓就職英美聯合海軍航母編隊司令,但兵力一下子是變不出來的。6月中旬前,兩國海軍在大西洋方向能投入作戰的核心兵力只有1艘中型航母(獨角獸號)和2艘獨立級輕型航母(考本斯號、蒙特雷號),到7月中旬也不過再加1艘獨立級(蘭利號)。

盟軍不但航母數量和性能落於下風,戰列艦實力同樣不足,依靠這配置與德意海軍單獨較量都沒必勝把握,與包括聯合艦隊在內的三國聯軍交手顯然更打不過。而美國占優勢的護航航母雖可擔負日常航線保護任務,卻無法用於艦隊作戰。

羅斯福反復考慮了半天,最後試探性地問道:“需要將太平洋艦隊主力抽調回來麽?”

這個提議不僅尼米茲,連金上將、李海和馬歇爾都搖頭表示反對:太平洋艦隊實力目前不算太強,只有2艘艦隊航母,抽調兵力回大西洋固然可以增加東海岸與歐洲方向的實力,但西海岸和太平洋就徹底沒法看了。除進攻南非外,聯合艦隊最大可能就是回遠東,太平洋艦隊一對一現在不是日本海軍對手,如果再抽走,那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外,所有西太平洋島嶼恐怕都要落入日本之手,甚至連中途島都可能保不住——等於美國海軍一下子縮到珍珠港,那美國在西太平洋上被徹底孤立了,同樣難以在政治上交代。

“海軍的建議是,不管敵人是否真進攻南非,我們都不抽調太平洋兵力。”金上將誠懇地說,“巴拿馬運河癱瘓後,從澳大利亞出發到東海岸最快需要45-50天,投入作戰需2個月,這已打破了戰前我們最悲觀的預計,穩妥的辦法是在太平洋采取守勢,部分島嶼如果沒法固守可以重新讓給日本人,但必須讓敵人付出代價,重點是保住澳、新!”

馬歇爾跟了一句:“這也是我考慮同意讓澳、新部隊先從肯尼亞撤退的原因之一。”

“可真回遠東的話,該地區面臨的壓力就太大了,我們有充分證據表明,日本從德國拿到了巨額軍事物資和裝備。”多諾萬小心翼翼地插了一句。

金上將不以為然:“巨額?有多少?總不會比我們給英國人的數量多,現在每個月光成品油的供應量就100多萬噸,其他物資裝備不計其數。”

“沒這麽多,但意義截然不同。”多諾萬生怕眾人掉以輕心,連忙道,“日本工業能力很差,德國提供的物資對日本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我們對英國提供物資的意義。日本鋼鐵產量一年只有200-300萬噸,德國拿出50萬噸來就相當於日本憑空多出一個季度的產量,對擁有上千萬噸鋼鐵產量的德國或英國而言,50萬噸卻只是個小數字。鋼鐵是一方面,更不容忽視的是裝備,有情報表明日本得到了大量坦克和飛機,數目不清,但應該是以千為單位。飛機姑且不論,德國提供的坦克性能全部強於日本,真以千為單位,差不多相當於日本國內半年以上的產量。”

“日本才只有這麽點坦克產量?”

“這數字是情報分析員分析的,我認為基本可信。雖然目前無法滲透到日本的生產企業實地調查,但從日本的鋼鐵產量,從其維持龐大的海軍噸位來推斷,我們認為基本不會超過200輛/月。在2年前停止對日本輸送廢鋼鐵後,依據常理推斷,其鋼鐵產量只會下降不會上升。這數字在意大利身上也得到過驗證,意大利鋼鐵產量略多於日本,同樣有龐大的海軍需要維護和建設,因此坦克產量很低,靠著德國人輸血才勉強有點起色。唯一令人意外的是俄國,他們鋼鐵產量低於德國,但能產出比德國數量更多且性能不算太落後的坦克來。可惜自從西線、南線租借物資輸送通道被迫關閉後,俄國缺乏可用的裝甲鋼,坦克防禦性能下降得非常厲害。”

羅斯福扭過頭去看尼米茲,後者一直指揮著遠東戰事,顯然更有發言權。

尼米茲考慮一下後說道:“如果太平洋艦隊不撤走,依托麥克阿瑟將軍的部隊,靠近澳新一線的島嶼有很大幾率是可以守住的——我指的是新幾內亞島和萊城一線,但所羅門群島問題很大,其中的布幹維爾島、蒙達島因為尚未建立完整的防禦體系,比瓜島更難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