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英加航線(3)

3點30分,艦載偵察機對NG-215的第二次定位得到明確,並成功探明周圍300公裏之內並無其他英美艦隊——這不是誘餌,這真是條大魚。

半小時前地勤已發來報告,“所以攻擊機準備完成,隨時可以出擊。”欣茨滿意地點點頭。如何利用斜角航母作戰是一門全新的課題,欣茨本人也在進行探索,根據理論推算,因為有兩條甲板可以起飛,所以應盡可能把全部艦載機推上跑道然後同時放飛——戰鬥機走斜角短跑道,攻擊機走直線長跑道,如果再配上主跑道上的彈射器,全部飛機起飛大概只要8-9分鐘,作戰效率遠高於傳統航母。

除這種思路外,以小澤為首的日本顧問團隊還提出創新打法:跨平台超遠程作戰。

由於敦刻爾克號比較堅固且擁有兩條飛機跑道,他們認為可以該艦為平台進行遠程攻擊。在英加航線折向格陵蘭島後,亞速爾上起飛的攻擊機就不能打擊遠距離的商船隊,此時可把敦刻爾克號部署在離亞速爾800-1000公裏左右的位置,然後飛機先從亞速爾起飛到敦刻爾克號上先行降落並進行油彈補給,然後再出發展開進攻。返程時先回敦刻爾克號進行中繼補給,然後再回亞速爾。由於敦刻爾克號有兩條跑道,理論上只要調度得當,不存在沖突。

如果指揮協調能力進一步升級,可源源不斷地利用該平台輸送艦載機,這樣就可把從亞速爾的打擊範圍600公裏擴張到1400-1600公裏。這套戰法送到馬沙爾手上又加了一條意見——“換人不換機”,考慮飛行員長距離飛行作戰的疲勞感,可利用德國艦載機飛行員目前數量比較充足且水平分層的優勢進行優化,將最優秀的攻擊機機組都部署在敦刻爾克號,亞速爾起飛的飛行員只保證能把飛機開到航母上即可,然後在飛機補充油彈時更換飛行員展開攻擊,返程再由來程飛行員把飛機飛回去。如果進攻中艦載機有損失,同步減少返回基地的飛機即可,航母本身擁有的艦載機始終可保證常數。

這套戰法一報上去霍夫曼就看懂了——這不就是小澤歷史上在馬裏亞納海戰中利用大鳳號裝甲航母采用的超遠程戰法麽?雖然歷史效果不太好,但不一定表示德國不能用這套辦法。因為有聯合攻擊機和大西洋督查的威懾在,敦刻爾克號待在離亞速爾800公裏範圍內還是非常安全的,所以同意他們進行嘗試,即便失敗也無所謂。

當然也有人對此表示反對,理由一是認為對指揮要求過高;二是認為過早暴露這種戰術不利,尤其是斜角航母曝光會影響今後打大仗的突然性。霍夫曼考慮一番後認為失敗幾率是存在的,但凡事總要嘗試才能明白,他不擔心斜角航母曝光會增加困難。

理由很簡單,德國自己剩余的斜角航母將在接下去半年內陸續服役,而美國在半年內是拿不出時間和精力來改造斜角航母。對新事物美國人也要進行研究和分析,不可能直接德國用什麽美國也用什麽——這不是陸戰武器,這是軍艦,而且還是主力艦!他相信英美對自己的軍艦還是有自信的。況且,從長遠看斜角航母更適用於噴氣飛機時代,德國破交航母是因為機庫面積小且各種因素累計而故意弄成該局面,沒有種種制約的美國人多半會先嘲笑這個設計。

退一步說,就算美國通過認真分析掌握了斜角航母的價值,也不可能在埃塞克斯級上采用,因為埃塞克斯級是批量建造的產品,建造速度是最大優勢,如要改成斜角,重心、噸位、設計等各方面需要重新調整適應,必然增加6-8個月工期,多耗費的時間對美國而言還不如多造幾艘更有利。

欣茨是個有心人,對這種新戰法同樣躍躍欲試,發現敵軍有4艘護航航母後,他擔心自己力量不夠,立即呼叫支援——亞速爾上不但有大把空閑飛行員,連馬沙爾的主力艦隊都逗留在附近,提供攻擊機根本就不是個事,在4艘先導偵察機起飛後不久,亞速爾增援攻擊群也放了出來。唯一令人遺憾的是距離稍微有點遠,不是戰術理論中設想的800公裏,實際將近1000公裏,不過現在德國艦載機普遍航程都超過1500公裏,最新的Ju-198(流星改)攻擊機最大航程超過1800公裏,這點距離都可以勝任——了不起再掛個副油箱。

15:45,第一攻擊波22架攻擊機在14架Bf-219伴隨下出擊,此時,從亞速爾起飛的第二波攻擊機大約50多架飛機正在前來的半路上……

對付孱弱的護航航母並不需要使用魚雷,一顆250公斤航彈足夠解決他們了,這玩意一架Ju-198能帶3顆,欣茨樂觀地預計這上百架飛機足夠重創這支船隊。

“長官,雷達顯示有敵機飛來。”

“什麽?”指揮NG-215船隊的裏奇蒙德上校大吃一驚,雖然Ar-352出現後他也有過擔心,但更多還是被大西洋督查的老經驗壞事,以為這次攻擊還是從水下來,重點加強了反潛還擺好了反潛陣型,冷不防德國飛機已撲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