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紐芬蘭(17)

“難道他們打算增援薩爾島?比如說,空投部隊?”英格索爾疑惑地問道。

“這……”特納遲疑了,這明顯有悖於常識,薩爾島本來面積就不大,夜間空投只怕落入海裏的可能性更大,想了想他回答道,“有可能是空投物資或補給,畢竟打了好幾天,德軍消耗不會小。”

“讓島上的陸軍注意點。”英格索爾一陣苦笑,本以為第3師上去會是壓垮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想到雖已占領了一半多的地盤,德軍依然在縱深地帶負隅頑抗,由於島嶼中心地帶艦炮覆蓋起來不易,陸軍3師推進速度更慢。

過了幾分鐘,雷達室繼續發來警報:“德軍航線不變,持續向艦隊飛來,建議防空準備。”

“好吧……”特納嘆了口氣,“一級戰備……”

“飛機需要起飛迎敵麽?”

“不必了,夜間根本找不到敵人也難以安全起降,不要空費力氣。”特納苦笑,“您不要對他們抱有太高期望。”

這是句大實話,光今天一天就有4架飛機因為降落時飛行員沒控制好而墜入海中,人雖然救了上來,飛機卻完蛋了,指望這幫菜鳥夜間作戰還不如指望德國人攻擊時準頭差一點。

有參謀嘀咕:“我們執行了嚴格的燈火管制,我就不信德國人能找到我們。”

此刻,夜梟戰隊帶隊的裏希特少校冷笑一聲:“我當然看得見你們……”他之所以這麽有底氣,完全是因為飛機上普遍安裝了新研制成功的雷達:FuG-300。這是一款用於探測及定位水面艦艇的空對海掃描雷達,是在洛倫茲公司(C.Lorenz)開發的FuG 200 Hohentwiel雷達基礎上升級而成的。FuG-200型探測距離在高度5000米時大約是120公裏,當初Fw-200C就裝備這款雷達而成就了“大西洋禿鷹”的威名。

但對這款雷達的性能,德方一直很不滿意,因為其不但體積大,而且搜索距離有限,精度也差,一直苦於沒有太好的替換,在1941年發明後只能在原有基礎上打轉轉,直到霍夫曼指示從日本引入多腔磁控管後才開始突飛猛進。

磁控管1921年就有了,但多腔高能磁控管直到1939年才由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藍德爾和布特發明,英國人發明後不久,日本方面也獨立研制成該技術。雙方起點差不多,但與英方高度重視的態度不同,日本對這項發明基本不聞不問,一直束之高閣。日本的態度並不奇怪,八木教授發明的八木天線在日本國內根本沒任何反響,直到日軍打下新加坡,從繳獲的英國設施中看到八木天線並知悉其價值後才恍然大悟。

日本毫不重視,英國飛速發展,一年多後不列顛之戰進入高潮,英國人又將多腔高能磁控管技術送給了美國,此時英國產品已能以10KW功率發射3000MHz的微波。而日本技術依然停留在2KW的初始階段,又過了一年,英國人發明了多腔磁控管空腔間的異體耦合技術,把磁控管交變齒捆綁在一起來約束以便實現穩定,獲得了在3000MHz下50KW的輸出功率。對微波雷達來說這樣的功率足夠了,不但體積大大縮小,重量也減輕許多。而日本依然是原地踏步——雙方現在差距足有25倍。

等德國從日本引入這項技術,加上從擊落的英美重型轟炸機上發現實物再由於霍夫曼不遺余力的推動,到1943年8月間,德國終於實現了多腔高能磁控管復制產品的量產,達到英美1942年年底時的水平,成功將雙方的技術差距從4年縮小到半年左右。新的FuG-300型空對海雷達可在6000米高度實現對200公裏以上的艦隊探測,而且精度提高了1個數量級。

霍夫曼還讓洛倫茨公司和德國另一家雷達技術專業公司——德律風根公司形成共同研究體(中國清末民初管電話叫德律風),探索對其他型號雷達的研究。德律風根公司依托多腔高能磁控管技術,研發成功了FuG-312型雷達,該產品主要運用於夜間戰鬥機空對空探測,可在8公裏範圍內發現諸如B-29這樣的大目標或者5公裏範圍內發現諸如P51這樣的小目標,定位精度可精確到200多米——完全處於飛行員的目視觀察範圍內。

在美國晝間戰略空襲失敗後,英方不甘心失敗,曾派出蘭開斯特轟炸機繼續執行夜間空襲,但常被裝備FuG-312型雷達的德軍夜間戰鬥機打下來,損失很大,後來連夜間空襲也只能停止。

現在夜梟戰隊上就裝備了這兩款最新型號的雷達,不過有一點裏希特顯然是多慮了,美軍沒有出動戰鬥機攔截的意圖,單純認為德軍發現不了自己。

“找到美軍主力……乖乖,這麽多船。”

裏希特很滿意:“各單位注意,保持航向不變,將高度下降到6000米,準備打開猛獁系統。”

猛獁是他們對大型紅外照射器的稱呼,這個碩大的探照燈讓夜梟部隊明顯異於其他飛機,在白天非常紮眼,在晚上嘛……嘿嘿,紅外線不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