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中亞攻防戰(3)(第2/2頁)

航空裝備表現類似,總參謀部估計軸心飛機數量為2.5萬架(實際1.9萬架),而紅軍自己只有1.5萬架出頭。在飛機性能上,當紅軍已被迫用大量鋼鐵、木材取代鋁合金進行飛機建造時,軸心飛機的質量與性能依然在穩步提升。現在軍工部門甚至窘迫到要搜集飛機殘骸——無論是本方還是敵方的重新回爐再生產。

裝備上的對比至少明面上看上去還沒有完全失衡,但素質上的差異近乎讓人絕望。由於紅軍丟掉了巴庫油田產區,又斷絕了北大西洋、黑海兩條外援渠道,目前石油產量只有1000多萬噸/年,為保障前線作戰需要,後方用油一壓再壓,在訓練中已完全無法加以保障了。目前坦克兵、飛行員的訓練周期已被壓縮到6個星期——40多天就要把人從一塊白板培養成坦克車組或飛行員。這種速成訓練出來的兵員90%的人都挺不過最初20個作戰小時。

目前,紅軍擁有超過200個飛行小時的飛行員不到20%,高於400個飛行小時的飛行員只有不到10%,絕大多數飛行員都在3次出擊任務後掛掉,而他們被擊落時甚至連跳傘技能都還沒徹底掌握。由於合格的飛行員苗子越來越難以尋找到,紅軍被迫啟用大量女兵擔任飛行員,不但轟炸機、運輸機甚至連戰鬥機也開始大規模使用女飛行員,德軍注意到紅軍後備力量枯竭的跡象,一開始還有德國飛行員回基地後大驚小怪:“今天我居然擊落了一個俄國妞……”,後來相互間問話就變成“你幹掉幾個俄國妞了?”、“5個?8個?哎,記不清了。”

假如再丟掉每月40萬噸的援助物資,則蘇聯重裝備數量很快就會減少20-25%,甚至會帶有根本性的影響。例如,IS-1和T-43/85之所以戰鬥力表現還不錯,全在於在關鍵部位使用的都是美國提供的裝甲鋼,如果是蘇聯國產貨,防禦水平至少要下降2個档次。而沒有美國人提供的高等級航空汽油、鋁合金、銅錠等物資,很多重裝備出勤率和生產率都要大打折扣。倒是糧食經過去年殘酷的“減人增糧”舉措後缺口沒那麽大。

對這些數字朱可夫心裏基本是清楚的,但全部羅列後放在一起,沖擊力依然十分巨大。

基於上述理由,華西列夫斯基接下去的話就非常順理成章。

“……目前中央戰線在您抽走100萬軍隊組成中亞特別方面軍後,敵我力量對比大概是3:1,個別地段和位置大約是5:1,考慮技術兵器、人員素質後,我認為敵我戰鬥力比例是6:1,要防禦住是不可能的,區別在於我們何時失敗,我認為時間點很可能在5月份——最樂觀的估計是德軍5月份才能拿下烏拉爾工業區。所以,我請求您看在黨和國家的份上,看在上億人民群眾和蘇聯各民族共同命運的份上,盡可能早地完成決斷!”

至於決斷是什麽,華西列夫斯基沒說——可能他認為也不必說,朱可夫一定明白。

烏拉爾山工業區是目前蘇聯僅剩的一個大型重工業區,工業能力和產值占了目前蘇維埃所能控制部分的75%,其余25%分布在諸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鄂木斯克等少數幾個城市中,政治局認為一旦丟掉這個工業區,蘇聯工業能力(主要指軍備工業)就會掉落到與意大利差不多的水平,而實際上,由於德國軍備工業很多向意大利轉移,後者實力也在穩步增長,蘇聯還根本達不到!

他閉上眼睛想了半天,對身邊的參謀說道:“請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和崔可夫兩位同志到我這裏來,我要和他們商議重大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