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拿手好戲(第2/3頁)

還是缺乏經驗,秦將寧執是直到現在都不明白自軍的堅固防線為什麽會突然被少帥軍突破,急得破口大罵的同時,寧執也只知道一個勁的催促秦軍士卒上前,重新奪回界墻陣地,可惜秦軍士卒不管如何反攻,都照樣擋不住少帥軍將士的淩厲攻勢,仍然被殺得節節敗退,死傷不斷。

更讓寧執氣爆肚皮的還在後面,又一輛水車上山後,許多的秦軍士卒不顧前線已經無比吃緊,竟然又沖了過去搶水,少帥軍則抓住機會發起進攻,強行沖殺到了城樓附近,一刀砍倒了寧執的將旗,沉重打擊了秦軍士氣,寧執親自帶著親兵隊迎戰,也被士氣如虹的少帥軍將士迅速殺敗,被迫逃下城樓,少帥軍將士乘機又砍斷了吊橋繩索,致使吊橋落地,成為少帥軍直接進攻關門的寬敞大道。

接下來的戰事中,秦軍的表現只能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少帥軍才剛撞開關門,大舉殺入秦軍營地,心驚膽裂的秦軍將士才徹底土崩瓦解,無數將領士卒爭先恐後的逃下吊橋嶺,寧執阻攔不住,也只好在親兵的勸說下匆匆西逃,少帥軍將士乘機追擊,成功奪取吊橋嶺重地的同時,還在追擊戰中大量斬殺了秦軍敗兵,削弱了武關秦軍的守城力量。

下午申時左右,項康率軍登上吊橋嶺,然後項康既沒心情欣賞山頂的風景,也沒去理會屍橫遍野的吊橋嶺戰場,只是馬上走到西面,眺望遠處的武關關城,還有更遠處的關中秦軍營地,臉上還盡是擔憂神情,絲毫沒有因為順利拿下武關外郭而歡喜興奮。

也不能怪項康這麽苛求,少帥軍之所以能夠順利拿下吊橋嶺,原因並不止是秦軍缺乏經驗給了少帥軍斷水機會這麽簡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吊橋嶺的山頂地勢比較開闊,南北長達七裏,少帥軍將士可以把兵力展開了進攻。可是五裏外的武關關城卻位於峽谷之中,關前幾乎沒有空地,兵力極難展開,同時武關的關墻還高達三丈過半,絕不象界墻這麽容易攀登,少帥軍能不能拿下武關,目前也依然還是一個未知數。

旁邊的少帥軍文武都明白項康的心思,為了寬慰項康,周叔站了出來說道:“右將軍不必這麽擔心,武關雖然堅固,卻也不是牢不可破,戰國的時候,楚國和秦國的軍隊都曾經正面攻破過武關,現在我們的軍隊兵強馬壯,士卒精銳善戰,暴秦軍隊卻疏於戰陣,缺乏經驗,正面強攻武關,絕不是沒有得手的可能。”

“我不是在擔心拿不下武關,我只是擔心傷亡問題。”項康說道:“武關的地形過於險峻,強攻即便得手,我們的傷亡也肯定小不到那裏,而且暴秦軍隊還有援軍可以倚仗,如果軍隊及時輪換有序,我們再想拿下武關,肯定只會更難。”

周叔默然,也知道關中來的秦軍如果和武關守軍緊密配合,及時輪換,少帥軍想要拿下武關肯定更加困難。項康則繼續皺眉盤算,還突然自言自語了一句,“不行,不能讓暴秦軍隊齊心協力,得想一個辦法挑起他們之間的內部矛盾,減輕我們的攻城壓力。”

行動有了方向,只稍微盤算了片刻,一向擅長離間的項康就拿定了主意,讓人取來筆墨絹帛,找了一個避風的地方坐下,親自提筆給駐紮在武關西面的秦軍大將李采寫了一道書信,態度恭敬的以晚輩身份向秦軍名將李信的次子李采問安,說自己這個項燕的侄孫能夠與項燕當年的老對手李信的公子李采沙場相見,既是巧合,也是緣分,又鬼扯說李信當年雖然不幸敗在項燕的手中,可自己的長大父依然還是對李信評價極高,承認說當年如果不是楚軍兵力占據優勢,絕無任何可能戰勝李信,對李信推崇之至。

給李采的死鬼老爸戴了一通高帽子後,項康又十分客氣的表示,希望自己這次能夠與李采堂堂正正的大戰一場,了結當年項燕和李信之間當年沒有結束的種種恩恩怨怨,明確表示願意隨時聆聽李采的賜教,與李采共效春秋時的君子之風,沙場征戰時為敵,金戈未爭時為友,然後項康不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還在書信上蓋上了自己的右將軍大印。末了,項康又安排了一個信使,命令他打著白旗到武關關下借路,西進去給李采送信。

還是在項康把信使派了出去之後,旁邊的周叔才問道:“右將軍,你這麽做是為了什麽目的?”

“騙李采的回信。”項康回答得很直接,說道:“如果得手,我就有把握離間李采和王邦這兩個匹夫之間的關系。”

向敵人借路送信,這樣的事如果換成了是在後來,很可能會讓敵人笑掉大牙,但是沒辦法,秦末漢初這個時代還十分注重禮儀,不但很少斬殺使者,還一般都會對敵人的使者以禮相待,不會故意刁難。所以歷史上劉老三兵臨武關城下,在發起進攻之前,就派使者寧昌向武關守軍借路,直接趕往鹹陽與秦廷聯系,勸說秦廷投降,武關秦軍也果然禮送劉老三的使者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