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2章 義軍遍地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這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出自齊郡鄒平人王薄所著,大業七年,由於山東勞役繁重,到處災荒,使齊魯百姓苦不堪言,王薄與同郡人孟讓,在鄒平與章丘之間的長白山聚集逃亡農民,舉起了反隋的義旗。

次年,楊廣征兵百萬討伐高句麗,王薄趁機做此詩文,召集群眾拒絕出征高句麗,不要戰死遼東,帶有明顯的反徭役、反暴政性質,附近百姓避役者爭相歸附。一年多的時間,義軍隊伍就發展到數萬人,成為目前最大的義軍之一。

在齊魯長白山起義風潮帶動下,各地義軍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趁著朝廷調動大批軍力遠征遼東,無暇內顧的時候,發展壯大,殺入周圍郡縣,開倉放糧,召集百姓,發放武器,瞬間拉起武裝隊伍。

眼下正是大業九年的七月天,義軍發展如火如荼,漸漸有了星星之火的燎原勢頭,最大的幾支有河北高雞泊竇建德、孫安祖,瓦崗山翟讓,歷陽杜伏威、輔公拓,鄃縣張金稱、渤海高士達、余杭劉元進等幾十路人馬,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江淮一帶。

這些義軍隊伍的首領,往往都是一方豪強,有綠林背景,勇武任俠,不是安分的主,被官府壓榨到一定程度,自然官逼民反,敢於挑頭幹大事。

楊玄感起兵時,曾派人給這些義軍隊伍送書信,要求相互配合,響應他的反叛朝廷的大事,可是,這些所謂的義軍首領反應平平,其中原因比較復雜。

首先,出身和門第差距巨大,這些義軍首領都是寒門,多為一方匪盜頭子,雖然也有人在地方擔任過小吏,但級別很低,對朝廷沒有什麽從屬感和忠君感,反而帶著黑道綠林的性質,對楊玄感這種上柱國身份的朝廷大官,本身就有些抗拒,覺得朝廷貴族都是一丘之貉,並不積極祝他。

其次,這些義軍首領信不過楊玄感,誰也不知道你起兵反隋的真假,都擔心萬一他成功了,掉過頭收拾這些起義隊伍,所以,不想摻和進來,讓他們門閥勢力跟皇族之間爭鬥,他們跟楊玄感的利益和立場都不同。

第三,義軍首領們,都有坐山觀虎鬥的心理,希望朝廷軍隊跟這些貴族軍隊能夠廝殺慘烈,兩敗俱傷,門閥瓦解,他們這些寒門出身的豪強們,才有機會幹出大事。此外,還有觀望態度在其中,都看到大隋朝廷軍兵強馬壯,義軍不敢出來迎敵,都是躲在山區打遊擊,所以,都在關注楊玄感的軍隊,能在朝廷的圍剿下,支撐多久,誰也不敢先跳出來,當出頭鳥。

這些復雜的心理,使這些首領們,冷漠地看待著楊玄感起兵和失敗,錯過了一次聯合起兵的大好機會。當隋煬帝楊廣回到洛陽,接受了群臣提議,開始第一次國內圍剿盜匪的部署。

接近五十歲的張須陀,本是齊郡的郡丞,曾跟隨史萬歲、楊素打過突厥,平過漢王之亂,是一員勇猛大將,奈何隋朝名將、統帥濟濟,一直沒有他獨擋一面的機會,所以戰功並不多,在整個大隋軍中的威望尚未很高,武職官爵仍是從三品將軍而已。

不過這一次,他終於得到了一個統領三軍為帥的機會,鎮壓各地盜匪,為國效力,可以施展自己的軍事能力了。

張須陀武藝很高,性格剛烈,有勇有謀,帶著兩萬多兵馬,從洛陽一帶折返回了齊郡。

這次作為勤王之師,他臨時在齊郡征調了府兵和壯丁,前往洛陽一帶解救東都之困,可是到得稍晚一步,楊玄感已經從洛陽撤軍,在弘農一帶,被楊義臣、屈突通、陳祾等圍殺,他沿途雖然擊敗一些聚眾的叛軍,收押了不少逃散的亂賊,但軍功肯定不如圍剿楊玄感的幾位將軍大。

如今張須陀得到了楊廣的調令和手諭,封為山東招討使,可以在齊郡組建十萬以下的大軍,鎮壓河北、山東一帶的叛亂盜匪,主要針對王薄、孟讓、郝孝德等人。

張須陀甫到齊郡,立即開倉放梁,籌備軍餉,煉制兵器和戰甲,招募當地壯丁入伍,保衛齊郡附近的安寧。

這一招募,方圓百裏,健全的壯丁趨之若鶩,因為一旦加入地方軍隊,不但可以不必遠征遼東,或被調去幹其它勞役了,還能免去家裏的繁重賦稅,自己溫飽,又有少許軍餉發放,自然劃算。再說,各地起義的軍隊,大多占山為王,打家劫舍,豪取強奪,禍害一方,並非什麽造反的隊伍,都是真正的仁義之軍,可以叫做義師。

知世郎王薄,得知這個消息後,臉色大變,立即與孟讓聯軍,準備對抗張須陀不久之後的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