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4章 儒之脈絡

羅昭雲聽完蕭瑀的一番話,漸漸陷入了沉思,儒學的如何使用,並且用到什麽程度,他暫時還沒有細致的打算,但是,聽到黃門侍郎的言論後,覺得該正視這個話題了。

亂世要打天下,需要兵強馬壯,軍事人才,糧草充足等,一旦打完,趨近統一之後,如何治理天下,就成為關鍵的決策。

許多農民起義,都風頭強盛一時,最後卻都被消滅,是因為缺乏政治綱領,黃巾起義、黃巢起義、宋江方臘起義、李自成起義、天平天國起義等等,如果目光不夠,即便擴充足夠的地盤,都會盛極而衰,很快倒塌。

大華需要自己的治國理念,如何汲取古代舊法與未來的政策,把握一個度,才是羅昭雲該考慮的。他不可能完全用隋唐宋明等制度,也不會過早使用未來的政治制度,需要一個摻和,至於儒家之學,要使用,卻不能無線擴大。

“目前儒學衰微,還有哪些人物了?發展脈絡如何?”沈洛雖然對儒家有一個大概印象,但具體信息,還不完全清楚。

蕭瑀非常博學,所以講述起來,也是條條是道:“啟稟陛下,魏晉南北朝,甚至前朝隋朝廷,都是儒家文化處於低谷衰落的時期,眾所周知,儒家自西漢崛起,東漢神化,卻走向了讖緯神學的死胡同,黃巾起義打破了‘皇權神授’的神話,使得當時儒學欺騙性大為暴露,地位一落千丈。”

“到魏晉時期戰亂影響,加上玄學、佛、道的興起,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交匯,西域文化的交流等,使得儒學失去昔日獨尊的地位。不過在政治領域內,儒家思想仍是君臣和家國政權的支撐,哪怕一些少數族的胡人君王,也都在最後尊孔親儒,因為這一套體系最為溫和、有效,將臣子、百姓給束縛住,按仁義禮智信來辦事,天下就能夠太平許多。”

“到了前朝大隋,一些大儒提出了‘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並吸收佛教、道教之理,來滿足貴族與平民的需要,其中名氣最大的儒學代表,就是牛弘,曾任禮部尚書,請修明堂,定禮樂制度;又奉敕修撰《五禮》百卷,從此儒學復興。後來文帝征山東義學之士,馬光、張仲讓、孔籠、竇士榮、張黑奴、劉祖仁並授太學博士,時人號為六儒,不過後來因為煬帝登基,聽不得這些儒家言論,所以從中樞都貶斥到地方了。”

“這樣啊,聽說文帝不悅儒學,專尚刑名,是否有這事?”羅昭雲穿越之前,剛進修讀了一年的歷史系,記得上隋唐課時候,導師提過一句《隋書》,裏面有記載文帝“不悅儒學”,當然那是魏征做隋書時候的一家之言,後世學者經過考據,都認為魏征在故意抹黑隋代皇帝。

因為隋文帝出身於關隴士族集團中的門閥貴族,從小就入太學接受儒學熏陶,登基後,曾在詔書中指出“儒學之道,訓教生人,識父子君臣之義,知尊卑長幼之序,升值於朝,任之以職,故能贊理時務,弘益風範。”只可惜他的兒子楊廣,卻沒有繼續遵守下去。

蕭瑀侃侃而談道:“文帝還是挺重視儒家的,不斷提高其地位,並以儒家勤政愛民的思想為執政理念,在儒學方面采取了諸多措施,尊敬孔子,重用儒士,編修儒家典籍,崇經尚禮,宣揚教化。盡管隋代國運乍短,但這些尊舉措倒是在當時,籠絡士人、宣揚德化、穩定統治,都有很大效果。”

羅昭雲微微點頭,經過與蕭瑀的一番談論後,對當前儒家學說發展脈絡和形勢有了初步了解,等過兩日跟幾位大儒詳談時候,也能夠有基本常識,有的放矢,聽取他們的訴求和提議,然後自己來做取舍。

黃門侍郎蕭瑀告辭後,羅昭雲起身,伸了個懶腰,然後走出方外,看著庭院內的梧桐寂靜,花圃香氣宜人,明月高懸,夜色如水,別有一番景致。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羅昭雲輕輕一嘆,忍不住輕吟一首詩,這幾年金戈鐵馬多了,反而少了那種詩詞文雅的心情。

自從十幾歲開始,穿越過來已經十多年了,仿佛一直沒有停下腳步,廝殺不斷,鐵血生涯,都有一些麻木了,但打天下似乎到了最後關頭,完成這一項任務,還有如何整理資源,破碎的山河如何修復,應對朝堂的暗波,自己能夠成為一位英明君主嗎?

羅昭雲陷入了沉思,眼神深邃,凝望著月色,佇立良久,直到一位倩影走到了身側。

“不早了,該休息了。”女子的聲音並不十分溫柔,但是關心的意味,卻溢於言表。

羅昭雲轉過頭,看著月光下的女子,身材高挑,曲線婀娜,一身碧色長裙,容貌沒有太多的表情,但是五官精致,閉月羞花之貌,頸項如白天鵝般秀美,月光灑在身上,肌膚如玉光閃爍,清麗脫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