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7章 科舉新制(第2/2頁)

“甚好!”魏征、房玄齡等人不斷點頭,認可了這種制度,其它朝廷官員也沒有出聲提出質疑。

在漢朝使用察舉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東漢時為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將秀才改名茂才。茂才科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所以通常稱“茂才異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為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為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到了隋代,隋文帝開辟華夏科舉制度的先驅,他當時覺得,自漢代開始的舉薦制存在弊端,容易埋沒真正的人才,遂廢棄舉薦制,改革科舉制,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優秀人才,因考試極為嚴格,標準較高,隋代考取進士等級的秀才者,總共不過十人,但這充分體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算是歷史性進步。

在《北史·杜正玄傳》記載了當時“策論”的難度,主考官拿著杜正玄的《策論》給宰相楊素看,楊素質疑說:“即使周公、孔子轉世都不能考取秀才,你們怎麽能隨便私下舉薦人?”後經楊素親自考核,也感嘆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不過,隋煬帝等級之後,只有在大業年初,舉行過幾次科舉制,後來隨著他野心膨脹,四處北巡南巡,導致科舉工作擱淺了,特別是三征高句麗,天下大亂等等,使科舉斷了數年,無暇再顧了。

如今,羅昭雲結合宋明清的科舉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秀才、舉人、貢士、三甲狀元等,引入到這個時代,更加通俗易懂,同時把名額逐年增加,補充到官員隊伍中,打破門閥貴族的仕途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