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2/4頁)

此時相比較左廣德軍沉默、低調,右廣德軍則積極以東廬山、浮山、天印山、雞籠山為界,往西北方向尋找戰機,對南衙禁軍進駐到溧水、平陵的兵馬進行襲擾,以小積多的擴大戰果,甚至還頗有成效,甚至飲馬采石、當塗等沿江地區。

這時候,對韓謙的妥協、沉默,赤山軍內部甚至都有不少的爭議,幾乎隔三岔五都有好幾撥將領武官跑到韓謙跟前來請戰,但都被韓謙壓制下去。

跳得特別歡的將領武官,甚至都被韓謙“無情”的踢到大大小小的運輸隊裏。

饒、歙兩州緊隨豫章郡王楊致堂之後,九月上旬就正式上表投附,兩州刺史皆以參軍事都將銜親自率州營及少量壯勇,編入右廣德軍,參加對溧水、平陵、當塗等地的襲擾,積極無比,似乎要將以往對三皇子壓抑太久的忠心,在奪取最終勝利之前釋放得更徹底、更熱烈一些。

韓道昌、富陌二人分別出領饒州、歙州。

這也意味著從敘州到宣州的陸路通道徹底打通。

雖說從敘州到宣州北部的郎溪城,有驛道相通,但兩千余裏的驛道途經浮玉山、黟山,橫跨鄱陽湖南翼的丘陵區,要翻越羅宵山脈北支的武功山,要橫跨湘水兩岸的綿延山嶺,要翻越雪峰山,才能抵達敘州黔陽城,一路有驛道相通,也可以說坎坷之極。

這是一條即便是軍中精銳將卒,都至少要走上一個月的艱難道路,更不要說還將從敘州運送大宗的物資進入宣州了。

不過,韓謙還是組織了三十余支,每支五六十人規模的學習班運輸隊,著他們遠道趕往敘州。

那些愛折騰、不服管訓的武官將卒,都踢到學習班運輸隊,一方面以奚發兒等人為首,帶著這些人實地進行偵察反偵察、地形勘測的考察學習,另一方面韓謙等不及水路打通,必須要趕在十一月之前,從敘州運一批高附加值的貨物進郎溪。

雖然饒歙兩州的投附,以及這兩州與宣州都暫時合並到廣德制置使府的治下,韓謙身為廣德制置使,總攬大權,能調用三州十九縣的人馬物資,但除了宣州北部有相對平闊的耕地外,三州的其他縣都位於浮玉山或黟山內部,僅有少量的溪谷或河谷平原能夠利用來耕種。

三州十九縣總人口不足八十萬,耕地卻不足五百萬畝,還以山田旱地居多。

以當世的生產力水平衡量,宣歙饒三州十九縣的生產力規模,都遠未能趕得上潤州所屬的六個縣。

三州十九縣,即便短時間內想要充分供給逾五萬兵馬的物資消耗還是頗為困難,更不要說韓謙還奢想著要額外抽出大量的物資保障滯留於廣德三縣、遠遠超過三縣承載力的近三十萬老弱婦孺。

不搞學習班,甚至說沒有相當長時間的學習跟積累,絕大多數作戰英勇的將卒,哪怕是提拔到隊率一級的基層武官都搞不清楚,要保障三十多萬老弱婦孺能安然度過寒冬,不出現大規模的非正常死亡,是何等艱難的任務。

即便以湖州刺史黃化為首的湖杭地方派,態度也進一步軟化下來,默許廣德軍制置使府派人進入湖州、杭州采購糧谷、布匹等物資,甚至也完全沒有囤積居奇,要在價格等上面進行刁難的意思,但問題是韓謙還得要拿相應的物資或財貨去交易才行。

目前嶽陽雖然同意安吉、廣德、郎溪三縣單獨劃出來安置左廣德軍將卒及家小,但問題在於三縣能置換出來的田宅僅二十萬畝、屋舍兩萬余間,僅能勉勉強強安置英勇戰卒及身受重傷或致殘的八千戶將卒及家小,總計都占不到左廣德軍將卒及家小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

而除開兩萬左廣德軍主力及輔營兵將卒,補給可以從軍餉裏進行開銷,不足部分甚至可以進一步向嶽陽申領,從洪袁等州調撥,但扣除掉已安置掉的將卒家小以及在編的將卒,還有二十六七萬人的老弱婦孺,需要廣德軍制置使府自籌自支。

宣歙饒三州目前僅受韓謙的暫時節制,所征用的物資,照當初所約定的,也只保障左右廣德軍四萬將卒的補給消耗,額外二十六七萬人老弱婦孺的物資保障,只能是韓謙從郎溪、安吉、廣德三縣範圍內額外征收賦稅,又或者從敘州抽調錢糧進行解決。

二十六七萬老弱婦孺,以每人每天八錢的最低標準,保障物資供給(包括吃食、屋舍及寒衣),一天就是二百二十萬錢,一個月就是六千六百萬錢,一年就是近八億錢,也就是八十萬緡錢。

而大楚長期以來,每年除開州縣所各自截留部分,能運入金陵,由度支使司進行統支的歲入,都保持在三四百萬緡錢之間。

馮家能積攢四五百萬緡錢的家財,是龐大宗族數代人掌握江淮財源之後的積攢,即便如此,抄沒其族之後,天佑帝都狠狠的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