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2/4頁)

安寧宮徐後以金陵謀逆、殺戮忠良主犯論處,賜綾自縊;“楚國公”楊汾、章新春、陳德等十六人皆以從犯論處,或賜毒酒、或拖入刑場處斬;太後王嬋兒、襄王楊林以受妖言蠱惑論處,囚居皇陵之側的雲林觀習道贖罪……

楊致堂非但沒能再阻止和談,甚至還只能眼睜睜看著新帝下詔削除周頓等人的將職,追問失軍之罪,侍衛親軍都督府都虞候鄭玄希等將受命登上鰲山島收編島上殘軍,並以此組建歸屬侍衛親軍都督府直轄的新的五牙軍水師。

而自崇文殿廷議之後,禦史台諸多侍禦史、監察禦史就輪番上書彈劾壽王楊致堂罔顧君父之仇、暗媾胡虜,楊致堂也被迫上書請罪,稱病求去。

也是締結梁楚宗藩盟約的同一天,新帝同意楊致堂辭去樞密院在家養病,同時調兵部尚書、荊襄招討使周炳武任回朝樞密使。

韓道銘、馮翊、文瑞臨一直拖到八月初旬,等到正式加蓋大梁國主印的宗藩盟書送抵金陵之後,才攜帶歸由梁國收藏、加蓋大楚皇帝印的宗藩盟書渡江前往東湖。

在他們前一天,田城與魏續率領從敘州裁撤下來的將卒以及一批中高級工師,總計四千余人眾抵達東湖。

此時敘州的重要性還是毋庸置疑,但也沒有那麽重要了。

為進一步減輕楚廷的警惕,除了裁減駐軍、將敘州精密鑄造及重型戰械及戰船的生產逐步往東湖乃至洛陽轉移外,韓謙最終任命喬維閻為敘州刺史,其他將吏也主要由韓老山的繼子韓東、譚育林的長子譚丘、趙直賢早年在敘州所收的醫徒裴休等一批名聲不是很顯眼、卻又足夠可靠的人員擔任。

敘州這樣的將吏安排,絕對要比田城或同一級數的將帥坐鎮,自然要令周邊的羈縻州及楚州感到安心得多。

田城將留在東湖,接替趙無忌擔任南內史府知事。

依照宗藩盟約,除林宗靖、魏續、趙啟、陳穆等將後續率領兩支水軍旅、兩支步戰營駐守南內史府外,還將編三支預備役旅,三支預備役旅平時僅保留三百到五百人不等的武官組織框架,差不多有兩萬人馬從現役轉入預備役,以便將南內史府的駐軍控制在兩萬人左右,看似對金陵及楊楚地區不保持軍事威脅。

趙無忌率馮璋、何柳鋒兩部北上,與同時北上的李秀、曹霸、趙慈三支騎兵旅會合,駐守許州,新增許州行營軍,使趙元忌任行營都總管、都指揮使、李秀任副都總管、副都指揮使,負責潁水中上遊西岸陳、許以及滎州南部長近六百裏的戰區防線。

八月中旬,楚廷也正式裁撤招討軍,諸州州兵渡江踏上返回諸州的路途,兵部尚書、招討使周炳武返回金陵出任樞密使,意味著梁楚和談實質上已正式達成。

這時候數以百計的商船重新往返長江沿岸,積壓大半年的棉布、鐵器、燈燭、紙張、煤炭等商貨從原產地如大河開閘般往沿江主要州縣的邊市湧去。

韓道銘、馮翊以及韓謙下詔征辟為軍情參謀府郎官的殷鵬攜帶家小,這時候才踏上前往洛陽的行程。

六七月份也是嵩南地區雨水充沛的季節,但持續的道路修造從來都沒有停止中。

韓道銘五十年前曾往當前的帝都長安城遊學,當時年少氣盛,興致勃勃想一覽山河風光,舍水路而走山徑,就是帶著扈隨從嵩山翻山越嶺前往洛陽,對嵩陽、汝陽之間崎嶇的道路有著極深的印象,還以為這次北上,即便是騎馬而行,以他這把年紀要盡快趕到洛陽,還是要吃一番苦頭。

渡過淮河,潁河洪水泛濫,沒有其他水路能直接通往汝州境內,就需要改走陸路驛道。

地方上準備幾輛寬體馬車,供眾人及婦孺乘坐,殷鵬、盧澤等人筋骨強健,還是習慣帶著扈隨乘馬而行。

韓道銘還以為到汝州城後,婦孺都需要騎馬而行,卻不想進入汝陽縣境內,便見三丈余寬的驛道在山嶺之間橫穿而行,足以供兩輛重載馬車交錯馳行。

東湖所造的寬體馬車,相當將兩副傳統的兩輪馬車架,用活動的豎軸連接起來,然而車體放置在豎軸之上,最大限度的解決了傳統四輪馬車的轉向困難問題。

這個原理在王珺托人送入漣園的新學書籍裏就有,目前在大梁都已經算不上絕密,但實際嘗試坐上這種新式馬車,殷鵬感受到車廂即便在快速前行時,震動都要比傳統的馬車小得多——殷鵬開始選擇騎馬,有相當大的原因就是不喜歡傳統馬車快速行進時劇烈的震動與顛簸。

聽盧澤解釋才知道,東湖新造的馬車,車廂與豎軸間加有簧板,一種用多性薄鋼板錮扣起來的減震結構,最大限度的減輕了震動,不僅人員乘坐舒適,車體也極大限度的減輕了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