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2/4頁)

另一方面,楚州軍前哨兵馬,此時還沒有及時將床子弩等戰械從東岸運來。

他們原以為等兵鋒推進到梁軍的防禦軍堡防寨之前,才會用得上這些戰械。

隨著從密林深入殺出的梁軍越來越多,匯聚成上百人甚至二三百人一股,陣形變得嚴密,兵鋒變得犀利,則嘗試離開密林邊緣區域,往敵軍結陣的河灘地縱深殺去。

楚州軍很快就承受不住分散作戰的慘重傷亡,放棄外圍高地,涉水往狹窄的營寨退去。

楚州軍收縮回營寨,還想著休整一番後再殺出來,但隨著從密林間殺出來的梁軍越來越多,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被壓制在營寨裏,已經沒有能力殺出去了。

在幾條林間便道打通後,數十架簧臂車弩從泥濘的便道裏拖到河灘地與密林間的邊緣區域。

一支支像短矛般的鐵簇弩箭,輕而易舉的就將單薄的柵墻射穿。

前哨營寨分為左中右三座柵營,南北沿樊川河有七百多步長,但東西向的縱深僅有兩百步,蠍子弩拖到柵墻前,火油罐就能攻到營寨的任何一個角落。

這時候進入西岸的楚州軍前哨兵馬,便再也抵擋不住,倉促從兩座簡單的浮橋撤往東岸。

楚州軍在樊川河東岸的營寨要更開闊——畢竟從九月上旬開始,楚州軍就無視梁軍的反復抗議,提前進入東岸緩沖區進行戰事準備,經過一個月修造的營寨也要堅固許多,雙層柵墻中間填以泥土,上面再鋪一層原木,方便將卒站到柵墻上防禦作戰——兵馬也更多,足有五千人馬。

東岸的楚州軍越多,但西岸的營寨太狹窄、簡陋,將卒被壓制在營寨之中殺不出去,即便有兩座浮橋連接兩岸,東岸再多的兵力,也沒有辦法去增援西岸。

不想西岸狹窄的前哨營寨,淪為絞殺楚州軍將卒的屠殺場,只能先將人馬都撤回來。

楚州軍的前鋒將領,這時候猶沒有覺得前期的失利,有什麽大不了的,他們還想著利用東岸據河而建的營寨,重振頹勢。

黃昏時,曹霸親自趕到河灘營地,除了一地的屍骸外,營寨的大火剛剛撲熄,四周還散發燒灼的氣味。

兩座浮橋還橫在淙淙緩流的樊川河之上,敵將也沒有主動摧毀這兩座浮橋,只是在兩座浮橋的另一側,堆上大量的盾車、拒馬,防止這邊借浮橋直接沖殺過去。

敵將很顯然還是想著借這兩座浮橋,再次攻入東岸。

“燒掉浮橋!”曹霸下令道。

“將卒休整一夜,明天我們就能用這兩座浮橋渡河,怎麽能燒掉?”今日率隊攻下河灘敵軍前哨營寨的都將急眼了,跟曹霸嚷嚷道。

西岸敵寨幾乎是臨水而建,想在敵寨之前,從西岸往東岸重修浮橋,難度將極大,誰沒事願意將現成的兩座浮橋縱火燒毀掉?

“等到明天渡河用?燒掉浮橋,才能叫敵軍的戒備真正松懈下來,周寶、董江他們二隊人馬,夜裏就會從北面分散泅渡樊川河,然後穿過對岸的東北面那座林子,從後面截住東岸這部敵軍的退路。接下來三天時間內,我們要吃掉東岸的這部敵軍,叫楚國君臣先嘗一嘗撕毀和議的後果!”

戰爭永遠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全面抗衡、較量。

將卒的操訓、士氣、作戰經驗固然極其重要,但也僅僅是一方便,精良、周全的裝備,以及充分有效的後勤補給以及快速的路橋修造能力,都是決定戰局走向而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

膠合嚴密的防水戰靴,是寒冷時節穿過積水密林的重要保障。

江淮地區雖然還沒有到大寒時節,但夜深起霜之時,平緩的溪河近岸也開始結上薄冰。這時候鞋襪裏灌滿冰冷的水,雙腿被刺骨的寒冷冰得麻痹,絕對不是好感受。

樊川河接洪澤浦的北口,雖然被楚州軍封堵住,水軍大中型戰船無法殺進來支援,但水軍所用的浮筏、梭形輕型戰船,甚至能從尺許深的淺水域。

這些淺水域,就是密林間不受楚州軍重視、甚至連漁船都無法順利通過的小溪殘渠;這些浮筏及梭形戰船,同時能快速環扣成數百步乃至數十裏長的浮橋。

楚州軍沒有什麽感受,因為楚州軍一直以來都不是梁軍防禦及打擊的重心,南線所部署的也非大梁最精銳的戰力。

不過,從韓謙下令組建專門的舟橋部隊以來,為克服兵馬通過穎水兩岸洪泛區、往東梁軍縱深處進行擾襲的困難,梁軍在這些方面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也打造一批專用戰械。

倘若有必要,甚至可以短時間內鋪設兩三條橫跨樊川河,並通過兩岸有密林、沼澤區的浮棧通道來。

梁軍主動燒毀浮橋,西岸的楚州軍當然認定梁軍心虛了,以為梁軍畏懼他們兵力強盛,在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梁軍目前的主要作戰意圖,還是守住樊川河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