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侯府

京師下起了雪,淮南的奏章更是如雪片一樣飛進皇城。

燕逆先後欲向淮安梅殷、鳳陽徐安借道,想去皇陵祭拜上香,都被拒絕。燕王使者還被梅殷割去了耳朵鼻子。

接著盛庸上書,欲依靠淮河遲滯燕師。不料沒過幾天,燕逆便渡過淮河,繞道背擊盛庸大營。盛庸軍一觸即潰散,大敗,退兵欲往大江。皇帝遂遣大理寺卿薛巖渡江責問盛庸。

禦門內,朱允炆臉色憔悴,鬢發也被他弄得有點淩亂。這時人報薛巖回京了,於是朱允炆宣其覲見。

薛巖行完叩拜之禮,朱允炆馬上問道:“盛庸說能憑借淮河阻擊燕師,怎麽幾天就敗了?”

“回稟聖上,淮河上遊有官員私自投敵,燕逆遂得到舟船渡河,然後東下背擊盛庸。盛庸之兵不堪戰,遂敗。”薛巖道。

朱允炆握緊拳頭,重重地放在禦案上,“盛庸又上書,要徑直退往大江,淮南就此拱手相讓嗎?”

薛巖道:“臣也當面問過盛庸。他回答,燕逆兵至淮南,人心動蕩,降者必眾;此時須一場勝仗,方能鼓舞軍民,讓觀望者支持朝廷官軍。但盛庸手無精兵,便欲退往浦子口城,並催朝廷援軍過江,他再北上迎擊燕師。”

這才多久?燕師居然要到大江了!

朱允炆從禦座上站起來,來回踱著步子,臉色十分蒼白。他的手有點發抖,忽然停下腳步道:“馬上下旨,叫盛庸節制淮南全部兵馬,嚴令他在淮南迎擊燕逆!”

不料十天之後,便有塘報入京,盛庸率軍在六合迎戰燕逆,大敗!他本人已徑直奔大江岸邊的浦子口。

朱允炆大怒。官軍從山東、淮北、淮南,一路敗下來,就沒真正贏過一仗!

盛庸獨衷於浦子口這座洪武年間才修建的新城,似乎早就選好了地方,還在淮河時就說要去浦子口。現在終於如願,徑直退到此城,望大江邊了。

時方孝孺進言,仍依前線大將盛庸之見,須聚集精兵擊敗燕師,以穩定人心。主張調一部京營精兵、會合已經到達京師的衛所軍,一道運過大江交盛庸之手,以期決戰。

朱允炆不願意,若要動京營最後那點底子,當初在靈璧為何要調回來?

於是方孝孺再獻一策,派大理寺卿薛巖護送燕王的堂姐慶成郡主渡江,假意與燕王議和,用緩兵之計遲滯燕師,以便為各省援軍聚集爭取時間。皇帝準許。

但燕王顯然沒那麽容易上當。幾天後緩兵之計失敗了,燕王見面就識破了朝廷的計謀,當眾說:朝廷奸臣欲緩俺以候外兵耳。

薛巖到敵軍大營看到燕師兵強馬壯,回京後竟然勸說聖上,多給燕逆好處、割大江以北全部地盤求和。

於是方孝孺把薛巖罵得是一個狗血淋頭!

方孝孺再次勸聖上調京營、衛所援軍立刻增援盛庸。這一回聖上終於首肯了。

……

薛巖在罵戰中完全不是方孝孺的對手,被冠以不忠不孝、毫無骨氣等名頭,憋了一肚子氣回家,越想越覺得朝廷大臣不可為謀!便私下寫密信給燕王,欲投誠之。

燕王收到密信後馬上回應,盛贊薛巖棄暗投明、良禽擇木而棲雲雲。不知燕王如何得知薛巖與武定侯郭英私交甚篤,便在信中叫薛巖去勸郭英一起投降。

薛巖遂冒險拜訪郭英府邸,欲先試探郭英的態度。

薛巖當著郭英的面大發牢騷,傾述議和經歷時,故意強調燕師軍容浩大、兵強馬壯,暗示燕王能獲勝。

但郭英不為所動,他嘆息道:“老夫食國家俸祿數十年,今老邁不能為國效力,唯死社稷而已。”

……郭英次子叫郭銘,本來在遼王府做官,遼王被召回京時,郭銘也跟著回來了。

他從遼東回來後,全家都住在父親的侯府上。薛巖的話,對郭英沒什麽作用,但郭銘卻聽得很上心。

郭銘在廳堂外的屋檐下來回踱著步子,急著一臉通紅。

遼王已經失勢,肯定是抱不住那顆大樹了,現在郭銘整天無事可做。但眼下的情況並不算最糟,最糟的是萬一燕王進了京師,家父不投降,做兒子的怎麽辦?

郭銘很確定父親不會投降!父親已經老了,英明一世,不會為了風燭殘年背上不忠的名聲。至於後代?武定侯管不了十二個兒子,不過長子郭鎮取了公主的……

那次子郭銘能有什麽?靠爹是靠不上了,若是燕王登基,郭家連屁股都是錯的,不被清算就算好了!

就在這時,廳堂裏傳來武定侯的聲音:“來人,送客!”

郭銘趕緊走到門口,拱手道:“薛寺卿,請。”

“老侯爺家的禮數就是周全哩。”薛巖笑道,“不必遠送、不必遠送,請。”

郭銘帶路,走上一條廊道,便轉身強笑道:“家父年紀大了,平素喜清凈,很少見客。若是薛寺卿再大駕光臨,怕冷落了您,薛寺卿可徑直找我便是,我正閑著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