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利用(第2/2頁)

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也許還有朱高煦沒想象到的原因。

但是朱高煦想了一會兒,太子在父皇跟前那膽小的大胖子模樣,在他腦中始終揮之不去。朱高煦還是排除了各種幹擾他判斷的事兒,一門心思認定朱棣駕崩了!

朱高煦以前是個賭徒,他有膽量下注的。或許他在大明朝變成了朱棣次子後,打仗還挺有天分,就是因為他有那種賭性……戰場上也是這樣的,帶兵的人根本不可能了解所有情況,很多決策都是在賭!

而且朱棣駕崩的時間並不長,應該是最近兩三天以內的事……

昨天旁晚,朱高煦率眾在距離京師很近的仙人磯紮營。先去了京師一趟的陳大錘回來,帶來了一些消息。

錦衣衛的杜二郎沒發現京師有任何異樣。翰林院官員高賢寧、勛貴王貞亮最近上朝,親眼見過皇帝上朝。

有至少兩個人的消息同時佐證,最近幾天皇帝肯定沒事。朱高煦認為這個消息算是非常可靠了。

……接著朱高煦開始尋思,他目前在京師有甚麽、在甚麽場合可以用得上。

押解俘虜的軍隊一共不到一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江西、浙江的衛所兵,之前屬於張輔部下。

選擇這些兵馬,有兵部的調令。但朱高煦不認為,這是兵部處心積慮的事,因為正如他判斷的事、皇帝幾天前還好好的;兵部可能只考慮到江西、浙江兵返回衛所時,路比較近。

當時在安南國,朱高煦也這麽認為,所以他沒有絲毫不滿。父皇還在位,他調甚麽兵押解俘虜並不重要。因為朱棣不會用這種方法對付朱高煦,朱高煦也沒法反抗朱棣。

近萬衛所軍,現在在京師城外的營房,大明朝行政的效率並不高,一天之內應該還沒解散。不過按照制度,朱高煦已經不能調動這些兵馬了;軍隊裏的武將、文官、宦官按道理,應該聽從兵部的調動,陸續返回衛所。

除了衛所軍,剩下有一百余騎兵,是朱高煦的漢王府護衛;護衛軍跟著他進京,主要為了負責沿途的近身宿守。這種事已經是莫大的恩寵了,朱高煦一直在為朱棣打仗,所以才能有甲兵護衛進京。

若是在別的藩王在京師,莫說不能有大量私兵,就是府上藏了一定數量的兵器盔甲,也會被彈劾謀逆大罪。

朱高煦又想到了邱福、何福。淇國公、寧遠侯目前都在京師,在五軍都督府任職。

他們這種大將,在京師不可能有一丁點兵權。

……朱高煦在大明朝有差不多九年了,對朝廷的各種制度大致還是了解。所見所聞,證實了他在教科書上學到的內容:明清是封建中央集權發展的頂峰。這個時期,中央集權、文官政治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了。

在京師想調動兵馬,沒有皇帝和中樞權力圈子的同意,簡直是癡心妄想。其中復雜的制衡規矩,早已把權力分化得幹幹凈凈。

只有分封的藩王權力有點大,因為太祖信任自己的兒子、甚於大臣;這也是為什麽建文、永樂都想削藩,因為他們不信任藩王,卻想睡個安穩覺。

單是五軍都督府,太祖就折騰了好幾次。

從大元帥府、樞密院、大都督府一路過來,又分成了五個衙門,統稱五軍都督府。從洪武時期起,五軍都督府的權力也是一削再削,先是有統兵權、無調兵權,而今幾乎成了五個讓人屍位素餐的衙門。

太祖連宰相也清理了,把大權緊緊攥在自己手裏,完全不允許任何大臣擁有太多權力,更別說兵權。若少數人就能調動京師的軍隊,太祖肯定不會那麽長壽,因為他每晚上是睡不著覺的。

而住在京師的公侯武臣、勛貴、皇親國戚,大多在五軍都督府任職。

現在的五軍都督府,只有少許對全國衛所的統兵權,沒有半點調兵權。武臣們的官階很高,憑借跟著皇帝打仗的情分地位超然,不過尋常當然沒甚麽實權。

如今大明立國方數十年,一些勛貴武臣與皇室的情誼還在,在廟堂上說話倒還很敞亮的。這已經相當不錯了,很多文官都很羨慕勛貴們的話語權,並對此不滿。

朱高煦尋思了好一陣,他現在必須盡快想好:一旦出了地道,要幹甚麽?不然出去了不知道做什麽才好,處境還是非常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