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南方的風

九月深秋,世間萬物仿佛進入了一個新舊更替的輪回。

西域那邊傳來帖木兒的死訊之後,大明皇朝在西北布防的得力大將宋晟也死了。只留下宋晟的兩個兒子,在京師擔心著新君會不會計較一些破事……前兩年聖上還是太子的時候,向宋晟的兩個兒子、以及他們的公主妻子借錢不是很痛快。

而已經七十七歲的顧成,上書表示身體還硬朗,可以再幹幾年。

……先前鄭和船隊返航,在占城國沿海遭到了海盜陳祖義的偷襲。陳祖義認為鄭和船隊裝有寶物,而且是個好欺負的閹人,遂準備連夜靠近大明海軍,進行圍攻。

然而鄭和寶船高大矗立火器陳列,仰攻不易。明軍反而圍了海賊,大敗之、幾乎全殲了陳祖義的船隊。鄭和率軍追擊陳祖義不久,便得到當地人的密報,將其逮獲;蓋因陳祖義常年劫掠諸國城鎮,結怨太多,見其倒黴落井下石者爭先恐後。

鄭和把陳祖義鎖住,九月初沿海路來到了安南國新安。船隊停泊於港口,鄭和等便派人叫安南國明軍將領提供補給。這時鄭和等人方得知,永樂皇帝已經駕崩了!

張輔軍中有不少文官和宦官,鄭和認識不少,漸漸才了解到更多的事情。漢王從京師跑了、太子登基等等。

海邊的篝火旁邊,海風吹得火堆忽明忽暗,雖已是深秋時節,但大夥兒夜裏坐在火堆旁邊、吹著風也不覺得冷。不遠處的海面上燈火點點,恍若一座座村鎮。

同為司禮監太監的鄭和、侯顯、王景弘,以及幾個海軍武將一起圍坐著,默默地烤著捕撈的海魚。大夥兒忽然聽到噩耗,都心事重重的模樣,許久沒有人吭聲。

鄭和雖是“正使”,但他沒法決定改變行程這種大事。船隊裏甚麽人都有,以司禮監三個宦官掌權,但武將文官裏,有錦衣衛、京營、親衛等各方的人,不是甚麽都聽正副使的。

現在除鄭和之外,還有兩個司禮監太監侯顯和王景弘,連這倆人的態度現在也不甚清楚……但文官、武將和軍士的家眷都在京師,大夥兒離京兩年了,大部分人肯定想回京。此事倒是毋庸置疑。

鄭和想了許久,終於沒有主動開口提起。

就在這時,一個武將開口道:“太祖曾懸賞五十萬兩白銀捉拿陳祖義,而先帝(朱棣)懸賞數百萬兩,俺們把陳祖義捉回去,聖上會賞多少銀兩?”

侯顯白了他一眼:“咱們的船隊是誰出的錢,你還想要賞銀?”

武將便悻悻住了口。

侯顯看了鄭和一眼,不動聲色道:“賞錢或許沒多少,但鄭公公立了大功,回朝給皇爺獻份大禮、彰顯國威,皇爺必定會嘉獎鄭公公。”

鄭和若有所思地微微點頭,但沒怎麽附和。

他想的事兒有點多。當年先帝在位時,鄭和從未明確表態支持漢王,他只是不想摻和幾個皇子爭太子的事、而引起先帝的猜忌。但鄭和內心肯定是希望漢王能爭贏的。

今上不喜閹人,鄭和在燕王府、皇宮那麽多年,心裏很清楚。而趙王身邊那黃儼,一向與鄭和等人有隙,一旦得勢必定會打壓鄭和。只有漢王,鄭和私下裏覺得漢王待人不錯,很願意看到他成為皇儲。

然而有甚麽用?剛才侯顯已經暗示,他的意思當然就是回京。連司禮監的太監尚不願意有所反抗,更別說其他人了。

說白了,無論鄭和還是侯顯,能做正副二使、掌握權力,全靠皇權撐腰。否則整個船隊的文武、不會有一個人看得起他們幾個閹人。若是不尊皇權,鄭和等三人的權力馬上化為烏有!

鄭和想到這裏,又琢磨剛才侯顯的話,也是有幾分道理的。新皇登基,正須大功來彰顯聲威;下西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但擊敗陳祖義獻俘皇城,肯定算功德一件。

“張皇妃乃皇爺結發妻,又有皇嫡長子,將來必定封皇後。”鄭和終於開口道,“咱們幾個人回京了,先去張皇妃那裏走動走動。”

今上不喜閹人,但張氏並不是。

侯顯道:“鄭公公言之有理。張皇妃信佛,咱們挑幾串稀罕的佛珠獻上去。”

王景弘也立刻附和道:“還是鄭公公考慮周全。”

那船隊上從外邦換來的稀奇寶貝,原本大夥兒是不敢輕易私自拿的,但拿了是給即將封皇後的皇妃,肯定沒人說三道四。

鄭和遂合掌道:“待船上的用度搬上去了,咱們便即刻揚帆啟程,回京!”

眾人道:“屬下等遵命!”

……張輔已把主力移至升龍(河內),這地方位於富庶平原中心,糧秣更加充足。但在清化也保持有一股軍力,因為他得到告密,清化那邊有人蠢蠢欲動試圖謀反!

這時張輔聽說鄭和到安南沿海了,便馬上派人去督運糧草軍需,然後叫京師送信的文官前去港口,當眾告訴鄭和,聖上希望船隊克日返回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