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無關好壞

大理寺卿薛巖在太監的陪同下,走出了東暖閣、走上斜廊。這時斜廊外面的雪已經下大了,大地上銀裝素裹、宮殿下面的漆畫五彩斑斕,冬日的皇宮,景色十分漂亮。

薛巖無心欣賞風景。

他還在思索著、剛才聖上交給他的差事。聖上想查出先皇駕崩真相的意圖……薛巖是很清楚的、心裏對此並無多少疑慮。

而今朝廷官軍一敗塗地!洪熙朝眼看要土崩瓦解了,恐怕聖上心裏、對此也必定有數;所以在一切無奈之下,聖上的思慮終於又回到原點:漢王起兵的理由。

以前朝廷不需要在意甚麽“伐罪討逆”的起兵借口。皇位上已經有人,藩王起兵就是謀反!講道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平叛滅掉謀反的人才是正事。

但現在朝廷滅不掉叛軍了,還得反過來被滅掉!實在打不贏的時候,講道理便成了唯一的選擇。

此時薛巖判斷:先帝駕崩與聖上無關。

否則聖上做這件事毫無意義。東宮故吏的嫌疑也不算大,那些官膽子沒那麽大,何況今上也應該沒有與之密謀。

因此薛巖認為,幹下滔天大罪的、應該另有其人……

一旦真的查出了先皇駕崩的真相,並找到叫人信服的真憑實據、公諸於天下,大義上便有利於聖上了!

那時候,聖上便沒有過錯;且以皇太子、嫡長子的身份,名正言順毫無爭議地繼位,聖上的皇位簡直合法得不能再合法了!除非再往前給建文帝翻案,否則大明皇帝的人選、在法禮上必然該是當今聖上。

若等事情到了那一步,薛巖給漢王想的法子是“禪讓”……畢竟漢王坐上皇位之後、還要想坐穩,那便得講點大義;才能避免其詔令、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境地。

“禪讓”的道理雖然很勉強,但總是有來歷的,至少在詮釋漢王的皇位來源之時、多少有點話說。

所以到了那時候,漢王以武力攻下了大明都城、迫使今上退位,也有可能不敢殺聖上以及聖上的家眷。如果漢王幹那些事,天下人都會指責他殘暴無情;“禪讓”也顯得太假!

薛巖琢磨:即便漢王膽子很大,肆意妄為不講道理,鏟除了今上全家再說。聖上至少不用背上弑君殺父的罪名!

這種罪名真是太喪心病狂了,當世決不能容忍,聖上以後不知道要被世人侮辱成甚麽樣子……

於是薛巖把聖上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薛巖最有疑慮的地方,卻是考慮他自己!

之前在東暖閣裏,聖上忽然下旨給薛巖這個差事,薛巖便回答不太痛快。他一下子就意識到:這事兒會得罪漢王。現在這局面,要不是必死不疑的人、誰還願意輕易去得罪漢王?

但是聖旨不能違抗,薛巖只能接旨了。

他的內心深處,一直對真相充滿著好奇與渴望;又是這麽重要的大事,更是讓他搖搖欲試。

先前聖上說的“名垂青史”“千古傳誦”的話,薛巖是相信的!青史不可能不記載這樣的大事,而查出真相的人是他薛巖,當然會在史書上留名。

要名,還是要命?這是薛巖沉思了很久、仍在徘徊的事。

不過他思量許久之後,忽然覺得就算去查這個事,也不一定會死!他覺得自己不死有兩個理由。

其一,他是漢王嫡妃的媒人,到時候國丈郭家的門楣就要升到雲霄了,郭家不給薛巖想點辦法?

其二,薛巖忽然想起了夏元吉。這個人從太祖時期就開始當官,建文年間得到重用,站的位置錯的不能再錯了;而且“靖難之役”結束後,夏元吉起初沒有投降!他被人抓到永樂皇帝跟前,才被逼投降的。

這樣的人,居然在腥風血雨的永樂初年毫發無損,官也升了!而與夏元吉一樣沒有投降的文官,下場多半很慘、沒被誅連的人都算是好下場!

薛巖認為夏元吉這等人能活命,唯一的原因是夏元吉在戶部的事務上、有真本事!殘忍如先帝的皇帝,也舍不得殺人才。

如果薛巖能查出真相,得罪了漢王;到時候他再認錯,找“聖旨不可違”之類的借口辯解……再加上他證明了自己在刑律上的才幹,那是有可能得到容忍寬恕的。薛巖覺得為了千古留名,冒著性命之危是值得的!

此時海濤送薛巖到乾清宮門了,出了乾清門、便不再是後宮區域。於是海濤站在門樓裏,執禮道:“薛寺卿慢走,咱家便送到這裏了。”

薛巖客氣地拱手道:“有勞海公公。”

海濤趕緊抱著拂塵,再次一拜。

薛巖走出乾清門,見天上的雪越來越大。他站在雪地裏,既已堅定了心思,便長身而立、仰頭看天;這時他一副浩然正氣的樣子,長聲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身後的海濤,饒有興致地觀察著薛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