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情與義(第2/2頁)

“嗯!”郭薇抿了抿朱唇道。

奉先殿內,太祖的畫像前面,香案下的磚石已修繕完整。下面的地道也被填平了,廢太子執政時期就已修好。不過朱高煦再次來到這裏,依舊頗有感概。

朱高煦一時間又想起了馬恩慧和妙錦,若無她們,自己焉有今日?他心道:所謂的道義情分,不應該將婦人排斥在外罷?

……數日之後,朱高煦便下詔:自本朝起,廢除後宮殉葬制度。接著他開始陸續冊封妃嬪。

大明朝後宮不循周禮,因此朱高煦先增設了一個“皇貴妃”的名位;並向沐府遣使,將安排禮儀、冊封黔國公沐晟的長女沐氏為皇貴妃。

接著他馬上又冊封妙錦為貴妃,姚姬為賢妃,杜千蕊為淑妃;三人皆賜予黃金印、鍍金冊。

並冊封段雪恨為德嬪;朝鮮國女子樸氏為賢嬪。前陣子侍寢過的幾十個宮女,全部封為各種美人、才人、選侍,取代原來的女官,掌管宮廷各機構的權力。

冊封後宮,如同封賞功臣武將,當事者都非常滿意。朱高煦在制度允許的最大限度內,給了後宮女子厚封,並不惜為沐府增設皇貴妃名位。

只有妙錦似乎有點抗拒,但並非不滿意冊封。等到朱高煦直接下詔,並給她準備了冠服、印冊等物時,她也不好再強烈拒絕了。

朱高煦先是在官方邸報裏,趁講述先帝駕崩之事時,明確了妙錦的身份:忠烈景公之後,仁孝徐皇後義女。

接著他冊封妙錦為貴妃,便能在公開的道義、名分上名正言順,而不再遮遮掩掩難以見人。至於那些不被朝廷認可的流言、野史,並不能作為擺在台面上的話題,最後只是為後世增添一些談資罷了。

傳言裏,太宗皇帝曾許諾給妙錦冊封貴妃;而朱高煦為了進一步給予功臣沐家回報、要冊封沐氏為皇貴妃,究竟是為了沐氏,還是為了把貴妃名分給妙錦……這些密事大抵也能讓世人在茶余飯後,悄悄爭論一番。

而這些事,當然都不能作為朝廷上的話題;誰會用子虛烏有的傳言為論據、拿到明面上與人講道理……

那些對冊封後宮之事不滿意的人,多是朝廷文官。大臣們在禦門朝見時,議論的是另一番道理:有悖祖制。

太祖皇帝為預防後宮幹政,定下規矩大明皇帝的皇後與妃子,都要從民間挑選,不能選大臣勛貴的女子;以防外戚實力過大,幹涉朝政。

朱高煦的母妃,仁孝皇後是中山王徐家長女,出身顯貴;但因太宗皇帝以藩王稱帝,早已娶了徐氏,不必遵循此制。朱高煦也是以藩王登基,所以皇後是武定侯孫女,有先例可循,亦無人再提此事。

然而大臣們的建議是:聖上稱帝之後、再冊封妃嬪,不宜從勛貴之家挑選。加上此時對沐氏冊封“皇貴妃”的禮節、還未進行,官員們便請旨重新考慮。

朱高煦辯解了一番。

他本來是雲南藩王,原先只想為父皇鎮守邊陲,無心皇位;可是東宮一黨謀害君父,他才不得已起兵,最終受臣民勸進、而入繼大統。

朱高煦稱,自己做藩王的時候,便曾當面求過父皇母後、想納沐氏為夫人,並已告訴沐府;後來“伐罪之役”爆發,沒有機會辦這件事。但這個許諾,已讓沐氏在閨中等待至今。

今番若因他繼承皇位,而撕毀約定;有傷功臣顏面,有損沐氏名節,不是大義之舉,不利於為天下表率。太祖祖制只能適應於以皇太子繼位者,藩王因國家有難而受推為長,難以遵循舊。

文官裏的齊泰、胡濙、高賢寧等人都附議朱高煦的說辭,別的文官只得作罷。

於是朱高煦未采納大臣進言,仍派人去沐府辦采納等禮。

……幸好朱高煦事情辦得快,等他冊封沐氏的事情已辦得差不多了,解縉才回到京師。若是遲幾天,解縉怕是會揪住封皇貴妃的事說,沒那麽容易就向皇帝妥協。

朱高煦聽說解縉從交趾省回京述職了,頓時感到微微一陣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