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正義天助

下午最炎熱的時辰,文武大臣們在柔儀殿的禦前議事,卻未完全達成共識。因為朱高煦沒有明確表態。

一眾勛貴毫無意外地喊打喊殺,他們非常期待這樣的戰爭。得知安南國出了事,一些武將在義憤填膺的說辭下,簡直是情緒激動,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暗地裏興高采烈。

戰爭的勝利,能讓武將們在朝廷裏更有話語權;而軍功,才是每個武將確立自己地位功名的唯一可靠途徑。

公侯們紛紛請纓。何福、柳升等拍著胸脯說,不滅叛賊提頭來見;他們恐怕只是希望通過軍功,穩固現在的地位。張輔也很想領兵,因為他是張玉的後代,更是想累積軍功,等待下次向權力中心靠攏的機會、重回國公的位置。

丘福與沐晟也爭得很兇,這倆人爵位已經夠高了,但他們顯然想贏得將士們的真正尊敬。如果不通過戰爭來證明,那是不行的。

文官們對安南戰爭持謹慎態度,不過大多並未反對增兵安南的事;他們只是對戰役的規模、目標有看法。

目前的局勢,陳季擴的人蔑視朝廷、意欲謀殺大明使臣,關系到了朝廷的威信臉面。而且安南都督府稟報,叛軍還想大舉圍攻東關。

東關有多達八萬軍戶、以及許多官吏和漢人家眷,官員們不敢提出置之不理的主張;趕緊退走的主張也不好說出口,畢竟安南國是永樂朝打下來的地盤,放棄祖產的敗家子行為、總是不太好。

戶部尚書夏元吉頗有微詞,而須些官員則緘口不言。只有兵部尚書齊泰、工部尚書茹瑺提出了明確的主張。

齊泰認為,永樂初的安南國形勢、對大明有利,官軍占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迅速結束戰爭。而現在形勢有變,如果以大軍進剿,可能難以再速戰速決。此時應派遣援軍,在東關周圍的平原地帶、挫敗叛軍合圍意圖,力求只在旱季開戰。

這個積極防禦性的方略,得到了茹瑺的支持。

朱高煦沒有當天決策,下旨在江寧縣選一塊墓地、給死了的將士建衣冠冢,厚葬那幾個人;並讓五軍都督府,將他們的名字、記錄到有功將士的名冊中,按軍法撫恤家眷。然後朱高煦又讓兵部調集京營將士,在大校場檢閱軍隊。

……數日之後,朝廷各衙在正陽門外的大校場上布置,準備好了檢閱典禮。

兵部奏報,調集了數萬將士進行這一場禮儀。朱高煦回想起來,他一共就正兒八經檢閱過兩次軍隊、包括此次,上次是在雲南。

他希望通過這次閱兵,鼓舞朝中文官,讓內部、外藩都支持他的戰爭。

朱高煦穿上了皇帝的“正式軍裝”皮弁服,身上是大紅色的長袍,鹿皮帽子上有些模仿盔甲銅釘的裝飾;這些特征,大概便象征了軍服。還有掛在綬帶上的一枚玉佩、也是這種場合的配件,上面刻有四個字:伐罪討逆。

朝中文武官員,既定的安南國國王陳正元、王後陳氏,以及還沒離京的幾個外邦使臣,跟隨著朱高煦去了正陽門外。朱高煦還帶上大兒子瞻壑。

幾歲的孩兒應該懂的很少,不過他長大後會記得一些場景,並對今後的性情、觀念產生影響。畢竟朱高煦也是孩兒長大的,他有這樣的經驗。

大校場上傘、蓋、旗、牌儀仗浩大,禮儀都照常進行,唯有受閱的一些軍士有了稀奇的模樣。校場上有一片官兵,穿上了朝廷新發的軍禮服,拿的是新造火銃“春寒”。

大臣們眼裏,這個場面應該是一種“胡服騎射”的變革。但朱高煦看到那些戴著大檐帽、拿著火槍的官兵,頓時感覺到了一種近代軍隊的氣息。目前大明軍隊的本質、沒多少變化,但至少模樣看起來像那麽回事了。

朱高煦走到錦衣衛設好的傘蓋下,在椅子上坐下。如同人海一般的將士向上位行禮,高呼萬歲。這時教坊司的樂工,奏響了雄壯的鐘鼓之樂,諸文武也上前行拜禮。

幾萬人聚集在校場上,看起來陣仗非常大,各種各樣的旗幟在空中飄蕩,仿佛雲層湧動一般。雖然校場周圍已設了崗哨,但仍不能阻擋喜歡看熱鬧的市井百姓趕來,人們都在遠處觀望著。

很快跳舞的漢子們走上了台子,一共數十人,穿五顏六色的衣服,拿著漆杆、漆斧等道具,還有盾牌,開始在上面舞蹈起來。一些人在音樂中齊聲高唱:“拔劍起淮土,策馬定寰區。王氣開天統,寶歷應乾符。武略文謨,龍虎風雲創業初。將軍星繞弁,勇士月彎弧……”

舞蹈不怎麽好看,但那些道具、動作都有象征意味,不僅是給人看的,也是為了與上天遙相呼應。所以周圍的大臣們,一個個都神情肅穆地觀看歌舞。

音樂與舞蹈表演了幾場,其間官員們上表祝詞,禮儀也進行了數次。穿著紅色小號袍服的瞻壑,坐在朱高煦旁邊,但小孩兒好像有點坐不住了,附近的宦官不斷好言勸導、糾正他的坐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