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四章 夏部堂索錢(第2/2頁)

胡廣拜道:“臣領旨。”

朱高煦對夏元吉道:“朕希望戶部,承擔起中央財政的統管之權。夏部堂勉之。”

夏元吉神情嚴肅地拱手作拜,應了一聲。

朱高煦又道:“近一年來,朕下旨停發大明寶鈔,並鑄造錢幣。這項國策,並非簡單地用銀錢銅錢、取代寶鈔。朕的願望是,能通過貨幣財政方略,解決朝廷多年的一些積弊。

其一,通貨緊縮,即市面上長期缺錢,貨幣不足。隨著國家太平,糧食等各種貨物的實際價格,不斷下跌,一些官員反而慶賀,以為是物質豐富的表現。

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朕不認為是好事。因貨幣跟不上經濟水平,貨物價格逐年下降,產出的東西難以售賣;便會抑制糧食、貨物的繼續增產,對財富增長極其不利。

有錢的富戶,必定將錢幣金銀窖藏,而不是用於經營。原因很簡單,一貫錢今年能買兩石米、明年卻能買三石,錢幣最好就是儲存起來,而不是花出去。大量金銀錢幣在地窖停滯,又會引起更嚴重的通貨緊縮。

所以央行要嚴禁私人收藏金銀、限定私藏金銀首飾重量,並保持一定的貨幣緩慢貶值速度,生產才能發展。”

他稍作停頓又道:“其二,土地兼並,耕地逐年向少數富戶集中。赤貧者越來越多,影響大明皇朝長治久安,以及農稅的征收,造成朝廷財政困難。

朕派人多方暗訪,土地兼並的原因非常復雜。但有一大項、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緩解,那便是遏制高利貸。

地方有錢的富戶,除了將錢幣窖藏,另一種營生便是放高利貸。一般苦主用土地典押,利滾利無法償還,便很容易喪失土地。所以央行需要支持國營錢莊、大商幫錢莊在合理利息下放貸,給缺錢的人提供資金來源。總之能用資本手段調節國策的事,盡量不用粗暴的政令,以挽回朝廷的信用聲譽。”

朱高煦接著說道:“其三,各地軍、政衙門的分散供應體系問題。分散的供應制度下,一個縣有時要供給十幾個地方的物資。既無法做到充足、也不能保證質量;且造成地方百姓負擔極大,常須舉債度日。

朝廷需要充足的財政收入、貨幣流通,集中統籌生產、訂單、運輸事項。減輕百姓負擔,提高軍政效率,同時還能提振工商業。”

眾人聽罷,議論了一陣。

這時吏部尚書蹇義拜道:“聖上勵精圖治,意在大刀闊斧變法。然諸事皆有違祖制成憲,上下若不能一體遵從,則禮法動搖。律法仍照舊例,一時難以權變,錢幣在諸衙反復經手,或有奸人鉆營謀利,至貪墨成風,則吏治崩壞,不可不察。”

諸臣竟沒有人馬上反駁蹇義的說辭。不過齊泰倒是站出來了,不偏不倚地說道:“聖上有意革除弊政,國家幸甚。蹇部堂所言之事,亦不無道理。聖人宜慎之。”

朱高煦沒有徑直爭論,反而對高賢寧笑道:“朕先前說得沒錯罷?很多時候,困難只在技術問題。”

高賢寧彎腰道:“聖上英明。”

朱高煦沒有呵斥蹇義,乃因蹇義沒說錯,譬如其中“祖制成憲”確實涉及非常復雜。朱高煦提到的一些問題,真的是他的皇祖爺爺設計的制度,滿朝文武士人、已經遵照執政了幾十年,忽然改變、確實可能造成政見混亂。

“今日散了,諸位忠心朝廷,朕心甚慰。大事理應謹慎持重,以長遠計。”朱高煦道。

眾臣聽罷,紛紛叩拜謝恩。

但是朱高煦的決心,並未因大臣的一兩句勸誡、而有絲毫動搖。他始終堅信,以今時今日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千年來不變其宗的統治制度,實際上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以大明的幅員廣大,國家動員能力之低下,完全與國力不相稱。

改革勢在必行。而前期準備,就缺盛庸送來大銀礦的捷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