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 猛如虎

當年大明太祖在制定的衛所規矩,有很多先天問題。即便現今大明朝立國才不到五十年,衛所兵制尚未完全敗壞,不過已經有了難以維系的端倪,軍戶長期逃亡寧肯變成流民,便很說明事實。

朱高煦也理解這樣的事。太祖建立大明的時候,要從各方面重新規定秩序,諸項千頭萬緒,難免有不甚合理之處。只不過後人得繼續修補完善罷了,死守祖制顯然是不行的。

次日中午,朱高煦便在舊院的中堂上宴請了文武,其中包括隨軍的勛貴大臣、北平三司官員,以及到北平述職的邊軍衛所將領。再安排將領們,此後數日依次前來稟奏公事。

此地的宴席,與京師皇宮的賜宴,自然不同。

邊軍將領們幾乎都沒參加過宮廷中禮儀完善的宴席,有的人在武德初北伐時、還跟著朱高煦去過北方草原,習慣了中軍帳篷裏一起吃飯的光景。中堂裏從叩拜大禮之後,便鬧哄哄的一片。武將們嗓門很大,倒讓氣氛十分熱鬧。

酒肉端了上來,大夥兒便舉杯祝福朱高煦,亂糟糟地說些萬壽無疆之類的好話。

如此三次之後,朱高煦主動端起了酒杯,觀望著大堂上的文武。大夥兒紛紛起身,吵鬧聲也總算漸漸稍微平息一點了。

朱高煦開口說話,徑直道:“朕說幾句話。對外貿易收錢,歸市舶提舉司管,諸衛將領、及其家眷今後不得管這些事。諸位應各司其職,將士只須練兵守土。隨後朝廷會派人頒布法令,設置衙門,專門理會邊關互市之事。”

剛才還有人小聲說話,這時大夥兒都沒吭聲了,中堂裏愈發安靜。

朱高煦接著緩下語氣,好言道:“不過朕認為,咱們應該提高衛所將士的待遇,並且要盡量公平。今後武將的俸祿應足額實發,戍守、出戰的將士,同京營將士一般得發軍餉。軍餉可能較少,但朕會據戶部歲入、各衛將士是否勤於操練,再行賞賜。並且朝廷要重新安排軍需供應法子,並保障邊關地區的糧鹽價格。”

眾人紛紛附和道:“聖上恩德”“聖上英明……”堂屋裏很快又恢復了鬧哄哄的氣氛。

大概因為朱高煦後面說的都是好話,大夥兒也不再緊張了。前面那番話能夠警示的,也只是少數人。那些與兀良哈人、韃靼人幹走私買賣的人,能分到好處的應該只是少數,大多將領便不以為意。

“幹!”這時朱高煦舉杯說了一聲。

武夫們也陸續回應,紛紛把酒喝了。朱高煦將酒杯懸在空中倒過來示意,然後放下酒杯,拿起筷子開始吃菜。

反正他已經把話說得很清楚,都是明白話。以前因為積弊和忽視等理由,所以對待那些違法賺錢的將領、朱高煦眼下也沒太嚴厲;但今日他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以後便要看那些將領的表現了。

在杯盞交錯的吵鬧氣氛中,朱高煦猶自琢磨著軍餉的問題。他估計如今大明朝各地,真正輪值宿衛的衛所軍隊、大概保持在三十萬到五十萬人之間。衛所軍隊分屯田和輪守,各衛所種地的軍戶是大部分,而將士們屯田的時候是不用給軍餉的,京營將士也是這樣。

如果每人每年發三貫新錢(新鑄銅錢價值是舊錢的一倍),朝廷每年的固定軍餉開支、會增加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貫,這是目前朝廷完全可以承受的開支。朱高煦也很容易便能想到,軍餉不能定的太高,若要激勵將士、則可以用不固定賞錢的形式。以免在財政不善之時,直接發不起軍餉,讓將士們更加不滿,甚至兵變也有可能。

同時朱高煦還在盤算,將對邊軍的軍需供應體系、進行全面改革。大抵就是形同改革守禦司南署鐵廠那套,從原料勞力供應動手。

衛所的甲胄、兵器、鹽糧等一切物資,原先也如同朝廷衙門的供應制度,屬於分散的短線供應,非常混亂;東西良莠不齊,更是無法查清責任。朱高煦準備設置長期的轉運使,進行集中采購調度。

包括參與“開中法”的鹽商(商人以運軍糧等支援邊關的功勞,以換取鹽引),原先是直接從邊軍將領手裏拿憑據換鹽引,這項權力也應該收歸轉運使。由轉運使用鹽引或者現錢,把商人手裏的物資統一收購。

保障邊關糧食價格的法子也很簡單,朱高煦記得以前政府收糧、給補貼現錢的事。現在只需要在各處修建糧倉,把屯田士兵的糧食統一買來囤積;同時建立海上運輸線,把南方更豐富的物資運抵北方邊境,官府便能提供足夠的定價糧食。

這一系列設想,提高了值守將士的待遇(軍餉和賞錢),減輕了軍屯士兵的負擔(出錢收購軍屯糧食)。負擔則轉嫁給了整個大明朝。

但朱高煦認為朝廷承擔起邊防的大頭負擔,完全有必要。太祖當年說的“養百萬兵,不費百姓一米一錢”想法很好,卻只會讓衛所軍戰鬥力迅速糜爛,並且人人都想逃脫軍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