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結下梁子(第2/2頁)

張盛的敘述裏,寧夏左前衛、右前衛這些河套地區的地方,是最近兩年何福按照朝廷的意思、新設的衛。

原先大明九邊,並未將陰山地區納入直接駐守的範圍,其中陜西北面的延綏防線、治所在榆林附近;陰山近處的東勝衛,也屬於是前哨衛城。

這樣的北防線,主要與長城有關,長城在陜西北面一段、便是向南凹陷回來的;這樣的建造又與年均降雨量相關,古人是通過多年經驗得到的知識。如此防線,考慮到了屯田和物資來源,是比較合理的防禦思路。

但是朱高煦執政後,主要與兵部尚書齊泰合謀,不惜大力氣重構了西北運輸線路和屯糧設施,並將防線北擴,開始驅逐瓦剌人、進占整個陰山河套地區。

此謀屬於積極進取型策略,目的是通過增大自身消耗,壓縮北方遊牧部落在漠南地區的生存空間。難怪瓦剌人攻打韃靼殘部時,根本不管明軍護衛,他們對此時的大明朝廷相當不滿,也不在乎是否得罪結怨了;因為何福去西北後,已經與瓦剌人結下梁子。

這時錦衣衛校尉用蒙古話,轉述了張盛的意思。

看到瓦剌俘虜的神態舉止,朱高煦頓時相信,事情大半是成了。

回到王府舊院時,天色已日漸黯淡。舊院之前幾近荒廢,平日只有負責打掃看守的奴仆,自然沒有專門報時的人,不過看光線、此時差不多已快酉時。

朱高煦沒有和後妃們一起用膳,又在前院裏叫來了隨行的勛貴和文武,君臣一同吃晚飯。

酒過三巡,朱高煦便開始與大夥兒談論起來,他用隨意的口氣道:“考慮到北面防務,北平布政使司著實是要緊之地。”

“聖上說得是,當初太宗本想遷都哩。”邱福附和道。

現在朝中勛貴,除了建文舊臣瞿能盛庸平安等人,“靖難功臣”和“伐罪功臣”大多是在北平發家的武將,所以遷都北平的事,勛貴們大多是願意的;但不遷都他們也沒甚麽不滿。畢竟京師繁華,大夥兒又在京師重新置了產業。

不過大部分文官,顯然是不想遷都的(燕王府一幹文官謀士,因為站錯了地位,在“伐罪之役”前後傾力支持高熾,武德初是最先被清除的勢力)。朱高煦剛登基時,為了節省開支,便暫時中止了遷都各項事宜。當時幾乎沒人反對,便也是這樣的道理。

邱福的聲音又道:“這幾年朝廷緩過勁來了,聖上還想遷都北平嗎?”

朱高煦搖頭道:“朕在黃河邊上說過的話,將來繁榮得靠水運,外面海運、內陸河運。咱們大明屬火相,卻得靠水。大江下遊是一處好地方,大江既連接許多內地水系,又離海面不遠。以目前的帆船吃水深淺,下遊很多地方都可以停靠海船,能建立不少港口。所以從長遠看,此時不遷都可能更好。”

他想了想又道:“然而北平可以作為九邊大部的中樞,若沒有這樣一個中樞城池,北面難免頭重腳輕。因此朕正想升北平布政使司為北直隸,北平城為北京,作為大明輔都。在此地設置中央官署,到時候咱們君臣北上巡狩,時不時就能來住一陣子。”

王斌笑道:“那敢情好,臣等與聖上相伴的日子更長了。”勛貴武將們都興致勃勃地附和起來,贊成朱高煦這麽幹。

朱高煦說道:“回京後與大夥兒再商議。”

若不遷都、只設陪都,那確實省錢。現成的燕王府修繕一下就能作為皇城,無非再修幾座官署、任命一些北直隸的六部五寺官員,與大規模遷都比起來便是九牛一毛。

待有了北平作為陪都,朱高煦之前設想的、九邊東段兵制革新,也有了就地決策統管的機構和人員。

朱高煦的心頭也慢慢舒暢了一些,事情千頭萬緒,他總算想法子慢慢理出了一條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