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六章 闊海揚帆(第2/2頁)

他又說道:“此次下西洋,船隊可沿武德初的航線,抵達埃及。先用絲綢、瓷器、香料與馬木留克交易,並贈送一些禮物結交來往。如同我們與別的地方打交道的做法,以和睦為要,然後拉攏當地人進行貿易,深入了解此地。其它的事往後再議。”

齊泰不再勸阻,別的大臣一時也沒吭聲。

下西洋自太宗朝開始,直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大政;而要改變朝廷大政,顯然不是隨隨便便就說出來的主張。朱高煦剛才只說下西洋,只不過是一項既成事實的大事罷了,他沒有決定遠征,所以大臣們一時半會沒法反對。

大夥兒簡單商議了一會兒,便紛紛告退。

韃靼使節在京師住了數日,最終與大明達成了和議條文。朱高煦也決定,盡快冊封阿莎麗為順妃,並讓韃靼使節旁觀典禮。

……初秋季節,下西洋的船隊已經在太倉附近的劉家港聚集。

朱高煦依舊任命經驗豐富的太監王景弘為正使,侯顯為副使,並有文官武將多員,海軍將士一萬余人,將大量絲綢、瓷器、鑄幣裝船。船隊抵達龍牙門港之後,還會在那裏運上一批胡椒,然後去西面各國做買賣。

人數比往常幾次都要少。朱高煦認為,海軍一萬多人,已經足夠應付在海上、港口的防禦戰,減少人員也是為了降低軍費。而規模最大的下西洋,反而在太宗時期,那時候朝廷大概有炫耀武力與財富的理由,把船隊組織得異常龐大,聲勢駭人;如今朱高煦對此卻興趣不大。

朱高煦率大臣勛貴,來到了龍江寺,準備為王景弘等人踐行。

王景弘等人,都要從京師這邊的龍江港出發。龍江港卻只有三艘寶船在這裏,余者全在劉家港。實在因為近幾年內河上的商船增加得很快,京師附近的所有港口都異常繁忙,如果大批戰艦來到這裏、勢必要先清理商船。

大夥兒來得早,天色才剛蒙蒙亮。王景弘和侯顯兩個太監便來到了一間齋房面聖,旁邊還有齊泰等幾個人。

木案上擺著一張海圖,朱高煦憑著自己的記憶與感覺,稍微修改過形狀。他指著圖道:“朕查閱歷次下西洋的見聞,改了一些地方,但仍不一定準確。你們帶上這張圖,沿途繼續修繕。”

王景弘上前道:“奴婢領旨。”

圖上除了西洋各地的地圖,還有一些船隊從來沒到過的地方。估計王景弘等人也有點困惑,皇帝從哪裏得來的圖?不過皇帝沒說的事,這些大太監一般不會多問。

朱高煦指著埃及的位置,說道:“此地走陸路北上到海岸,那邊便是歐洲,有許多國家、大片良田、無數人口。當年蒙古人的軍隊曾到過那些地方,隋唐時的絲綢之路,貨物最遠也能抵達歐洲。西方人癡迷絲綢瓷器香料,貨物運到歐洲定可得到巨大的好處;今後若是打通了這條路,咱們便可以從較近的地方、開辟海上商路了。”

王景弘與侯顯躬身道:“奴婢等不敢辜負皇爺,必當竭力盡心,辦好差事。”

君臣之間說了一會兒話,窗外的天色已經漸漸明亮。一行人便走出了齋房,往寺廟外面走去。在錦衣衛儀仗與軍隊的簇擁下,朱高煦把王景弘等人送到了龍江港,並賜酒踐行。

王景弘等再三叩拜,拜別皇帝,到碼頭上了寶船。

太陽還沒出來,江面上有些霧氣,寶船上的巨帆陸續升起、在朦朧的霧中顯得更加壯觀,仿佛高樓聳立,神秘而震撼。

白茫茫的江面上,還有許多船只若隱若現。清早的人聲噪雜與遠近的鈴聲,飄在港口中。這樣的氣氛中,朱高煦在江岸上站了很久,目送著三艘大船漸漸遠去。

他看不見船隊在海面上的浩大景象了,不過能夠想象到、那闊海揚帆的姿態,征程將再次開始。而今後下西洋的大事,已被重新賦予了嶄新的意義。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