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終於上道了

自李自成死於劉鴻漸的AKM之下,農民軍在李自成之弟李自敬的帶領下,瘋狂逃竄至陜西老家,但自從朝廷發布了免賦檄文,李自敬的實力便每況愈下。

原因很簡單,壓倒北方諸省農民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朝廷征收的三餉,他們的土地早已被商賈、高官巧取豪奪。

按理說應該是誰種地誰交稅,可偏偏不是這樣,有明一朝優待士人,凡是有功名在身的皆可免賦。

這些自覺官途無望的老秀才舉人便利用自身的特權一邊做著買賣,反正也不用交稅,賺到了錢就買地,反正仍然不用交稅。

可總得有人交稅吧,於是乎這重擔又落在了沒錢沒地的平頭老百姓身上,他們只能一邊給地主商賈打工當佃農,再從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錢來交稅。

晉、陜百姓不敢言而敢怒,商賈之心,日益驕固,闖王叫,大旱起,民軍一炬,可憐焦土,明恒亡。

當然歷史的進程被我們的安國伯劉鴻漸同志截胡了。

李自敬胸無大志,自從親眼見到大明那犀利的火器之後,便窩在陜西老家不敢出門。

自從朝廷下了免費檄文,就越來越少的百姓跟著李自敬瞎胡鬧了,雖然給地主當佃戶很辛苦,但至少不用天天把腦袋別褲腰帶上,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好吧。

之所以兩地的百姓如此想,是因為晉陜兩地的百姓,包括李自敬本人都認為大順幹不過大明。

只想著憑著手裏的地盤與軍隊,能像他哥李自成一樣跟明朝討個西北王當當,為了向明廷示好,他也不四處劫掠了。

反正軍隊有那些商賈養著,大明的軍隊自有韃子牽制,自己只需靜靜的等著明廷招安就行了。

於是乎李自敬同志把主力留在陜西,整個山西,除了大同有大將劉宗敏把持,就只剩袁宗第的一部人馬駐守太原府。

李自敬對山西實行外松內緊的政策,不許商賈販運軍糧至大明邊關,但卻不禁止民間小額交易,這也是劉鴻漸親自跑一趟山西的原因。

商人嘛,無利不起早,有人給你送銀子來,豈有不收的道理。

臨城縣衙中廳現在就坐著一位商人,此人三十歲左右,一身青灰色長衫,頭戴平式襆頭帽,蓄著山羊胡,面色平靜中隱隱有些憂慮。

“顧兄久等了!失禮失禮!”穿戴整齊的劉鴻漸還沒走到中廳便說道。

先前楊雪已經向他說明了來人的情況,知道此人姓顧名然,是山西孟縣顧家的長子,顧家雖然在整個山西排不上號,但在孟縣也算有著不小的家業。

聽到外面的動靜,顧然馬上起身前去迎接。

“哪裏哪裏,能結交大人這樣的人物,顧某已是喜出望外了,想必這位便是楊老爺家中的千金了吧!素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今日得見當真是女中英傑!幸會幸會!”

“顧大哥說笑了,小女子何德何能當得如此誇獎!”楊雪福身行了一禮。

楊雪楊家興盛時與顧家多有交涉,但自楊家被高起潛陷害,與顧家的生意往來也斷了。

顧然對楊家的遭遇深表同情,唏噓了兩句,眼見楊雪黯然神傷,也就安慰兩句不再多言。

“聽聞顧兄家中經營著孟縣最大的糧行,不知此次能為本官提供多少石糧食?”劉鴻漸開門見山的問道。

“實不相瞞,本來我顧家尚有存糧五萬石,但……但現在已無多少了……”顧然欲言又止。

劉鴻漸坐於上首心裏奇怪,老子本就是找你買糧的,你沒糧了還來找老子幹甚!

顧然的父親顧大通本是萬歷年間的秀才,奈何天資一般,考來考去考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歲才中了個舉人,自覺力不從心便從了商創下這份家業。

顧大通雖是商人,但多年來飽讀聖賢書,一直心存著報國的舊願,他知百姓苦難,在有得賺的情況下都會酌情放低價格賣給百姓。

正因為如此,招致其他同行的記恨,八大豪商都已把米面價格定死了,你薄利多銷,讓別人怎麽活?

於是壽陽王家派了狗腿子到顧家店鋪打砸搶,老顧氣不過掌摑了王家長子,於是乎王家向孟縣縣令舉報老顧私售米糧於明軍。

這縣令收了銀子,不分青紅皂白便把老顧抓進了號子。

“自從家父被人陷害,為了救出家父,鄙人已把糧鋪存糧三萬石上交給孟縣的張縣令,但那廝竟收了禮不辦事,還要圖我家的良田,唉,我顧家這次怕是難逃劫難了!”顧然嘆了口氣。

“豈有此理,你父一心為百姓著想不說,那收了糧食的官員難道不辦事嗎?”劉鴻漸也是奇怪,這地界兒厚顏無恥之人怎的如此之多?

“大人不知,這山西雖明裏在那大順李自敬手裏,但暗裏卻實際被太原府的幾個大商人把持,他們財大氣粗,官員就是他們圈養的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