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不分貴賤

從長安街參加完公祭大典,劉鴻漸心情一直有些沉重。

他相信崇禎在宣讀祝文時,眼睛肯定是紅了的,他能感受到,崇禎皇帝對這些逝去英烈的尊重和敬仰。

但最令他壓抑的還不是這些。

泰極否來,天降賢良。

大明鐵士,余烈驅馬。

舊日河山,重歸所仰。

劉鴻漸還記得,當崇禎皇帝呼出這幾句時,周邊諸臣皆是對他投以艷羨的目光。

然而這艷羨,劉鴻漸卻一點不稀罕。

被人仰仗不是好事,被人給予厚望也不是樂事,那意味著更多更重的責任。

想承擔這份責任,這期間不知道要經歷多少腥風血雨、爾虞我詐。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不可否認,大明有絕頂忠誠於朝廷的英雄,他們也必以此為終極目標。

如果可以選擇,他並不需要這份重擔,這份擔子太重了,一個疏忽就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過了今天,他也才堪堪二十一歲。

回望這一年來,糊裏糊塗被老道士一腳踢到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然後便是身陷囹圄,在老爹和老婆的執著之下,走上了這條注定不平凡的不歸路。

如果他們只是個普通百姓的話,大概他們現在已經跑到南方享福了吧。

唉,世事難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這世上雜事瑣事,十之八九是庸人自擾,劉鴻漸決定放下心中的思緒,帶著百多千戶所少年直奔外城而去。

顧然從山西而來的車隊就停在城邊兒,見到劉鴻漸等人前來,顧然打了聲招呼便吆喝馬夫們,跟著劉鴻漸向著西山工地而去。

經過閻應元三人幾天的修整、遴選、分配,工地上的建築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三千民壯被分成了三波,一波用來建造重中之重的綜合研究所,這裏以後將是科研中心,專門負責研發諸多器具,包括軍用,也包括民生。

另外一波負責建造更加緊急的溫棚,閻應元從嘉疏署找來了幾個專門負責給崇禎種菜的老師傅。

溫棚以琉璃為頂,四周土墻和下方中空,以炭火供暖,負責培育土豆和番薯。

琉璃十分昂貴,為了節省開支,每個溫棚只在頂部留出不大的空當,而有了無煙煤,炭火也可以省不少銀子,唯一的難出便是如何恒溫。

如果有塑料布就好了,唉,劉鴻漸不無惡意的想。

好在他的面子夠大,跟宮裏打了個招呼,直接把幾個老師傅要了過來,專門負責溫棚供暖,倒是省去了不少事。

除卻研究所和溫棚,第三波人負責在溫棚以南建造住宅,五百個匠人加班加點幹的不亦樂乎。

原因很簡單,在這裏不僅吃喝管飽,還沒有動不動便打罵抽鞭子的衙役。

受夠了工部工坊裏衙役的欺辱,即使這裏目前還是一片荒蕪,大夥兒也是幹的熱火朝天。

工地以東是搭建的一排排帳篷,三千民壯和五百匠人皆暫居於此。

萬歲山千戶所的少年們除卻日常的訓練,便是在工地輪值,他們也全部是窮苦出身,自然對這些民壯和匠人生出好感。

不少少年還與這些苦力家中有熟識之人,偶爾還能扯上幾句。

“侯爺來了,侯爺來看我們了!”不知是誰先喊了一句。

工地上不少人皆是向著那人所指的方向看去。

劉鴻漸打馬先行,身後千戶所的衛隊緊隨其後,來到工地邊上。

“侯爺萬福!”不論是民壯還是匠人,皆是情不自禁的向著劉鴻漸叩頭拜謝。

“諸位快快請起,這大冷天怎的還在勞作,本候記得給你們档頭打了招呼了,除夕準許你們回家過年月銀照付,可是档頭故意欺瞞你們?”

劉鴻漸下了馬來,走到匠人身邊朗聲說道。

“侯爺錯怪閻档頭了,昨日閻档頭已經告知我們可以回家過年,但……家裏也是家徒四壁、布衾不暖的,倒不如在這裏呆著,幹點活兒暖和暖和。”

一個匠人苦笑著向劉鴻漸說道,其實是大多數人家裏根本揭不開鍋了,在這裏幹點活計,至少還能剩下一個人的吃食。

閻應元得知侯爺前來,也是趕緊丟下手頭的事務趕來。

“大人怎麽今日前來,不是說今日朝廷要公祭嗎?”閻應元忙活壞了,三個大工地,數千人都要他來張羅,大冷天的也熱出了一身汗。

“嗯,公祭結束了,閑著沒事就來這裏看看,老閻,賬上的銀子還夠支用嗎?”劉鴻漸出聲問道。

“回大人,前些天您派發的叁拾萬兩銀子,向工部、戶部采買一應器械、材料等共用去十萬余兩,購置糧食等又用去四萬余兩。

如今賬上還寬裕,足足有十五萬兩呢!”閻應元本就是管賬高手,對這些數字了然於胸,脫口而出道。

“嗯,那就給這些匠人、民壯提前把本月的月銀發放了吧,讓大夥兒也過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