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君臣垂淚

內閣的老大爺們被劉鴻漸的舉止驚呆了。

安國候,一代牛人、混不吝、禦前紅人,還是紅的發紫,紫到發黑的那種。

不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在這暖閣裏,哪次見到安國候,不是一副耀武揚威、二四不在乎的樣子。

他年紀雖輕,有時看問題卻老辣的讓他們這些老閣臣汗顏,對於大明的積弊也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仿佛所有人在安國候的眼裏都是紙人,他不拉幫、不結派,在朝廷裏宛若一股清流。

對於當朝的勛貴,更是不管你是國公還是國丈,只要看你不順眼,就敢懟你。

可就這麽一號響當當的人物,現在他們面前,在這暖閣之內。

他流淚了……

究竟是發生了什麽?發生了多麽嚴重的事,才能讓安國候流下眼淚,內閣不止一位大佬心中犯疑。

兵部的情報還未傳到,以至於連兵部尚書李邦華都是丈二和尚,首輔鄭三俊也是與自己的同僚面面相覷。

“稍安勿躁,佑明你先坐下!”崇禎拍了拍劉鴻漸的肩膀,輕聲說道。

動作雖小,更是讓內閣的幾位大爺心裏發酸,這是什麽樣的待遇,他是皇帝啊,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著整個大明。

聖上如果也給老夫來這麽一下,老夫就算肝腦塗地,馬上死在這裏也值了。

崇禎當然不知道內閣裏竟然有人如此想,他面無表情的把書信交給首輔鄭三俊,示意內閣成員傳閱查看。

事實上他甚至想不起來閻應元是誰,這也難怪,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每天只處理政事都要到淩晨。

哪裏會記得一年前他從江陰小縣召集來的三個不入流的典史。

但是,唯一讓他感到觸動的是,這封信明顯是用血寫成的,這是份血書。

究竟戰事如何的緊迫、或者說心中如何的憤懣才能如此決絕,崇禎自己也算是極容易激動之人。

但他卻有點不解安國候為何如此激動,作為皇帝,如果真的說能讓他難受的,無異於百姓流離、疆土淪陷了。

他不知道這個叫閻應元的與他的安國候是什麽關系,竟值得他的肱骨流了淚。

帝王是沒有友情的,更有甚者,連親情都保不住。

但是內閣的幾位大爺卻知道,不論是吏部尚書鄭三俊,還是兵部尚書、次輔李邦華,看完了信皆是了然於胸。

閻應元的任命可是要經過兵部和吏部考核的。

事實上,如果不是有安國候的這層關系,即使閻應元再有能力,也不可能直接升任參將之職的。

哦,原來是安國候的好友戰死了,幾位閣老互相對了對眼神,都默不作聲。

他們都是活了大半輩子的老朽了,這等事早已是司空見慣,他們更在意的是邊關的戰況,以及宣遼總督黃德功能否抵禦住建虜的這次傾國之戰。

“諸位愛卿有何建言?”類似軍國大事,這等開場已經是崇禎的習慣。

“啟稟皇上,很簡單,殺過去便是!

他殺了老閻和老陳,我就殺一萬、十萬韃子給他殉葬,這沒什麽好說的!

給我兵,我將帶著他們幫你拿下遼東,什麽多爾袞、什麽攝政王,我都不在乎,我要為我的兄弟報仇!”

幾位閣老還沒反應過來,劉鴻漸紅著眼睛先開了腔,一連串的發言讓包括崇禎在內的大叔、大爺們心裏一陣抽搐。

這……

這份兒恨意……能把打韃子說的如此輕松寫意、不當回事的,這朝中還有誰?

關鍵是人家還沒有吹牛,不僅如此先前還生擒了韃子兩個王,這就有點恐怖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大明已經連續慘敗了十年。

但是,上次的戰事與如今相比不過是小打小鬧,據說建虜這次是傾國之力,還聯絡了蒙古草原數個部落,而我大明……

不止內閣成員緊皺眉頭,崇禎也是被劉鴻漸說的不知如何答復。

首先是安國候終於對兵權有了點興趣,這是好事!他巴不得他的安國候能替他鎮守邊關、掃滅不臣。

但是這廝太懶了,不僅對宣遼督師這樣的武將夢寐以求的要職缺乏興致,更是連大學士這等文臣最高榮耀嗤之以鼻。

現在他突然轉性了,他說要幫朕滅掉建虜、收復舊土。

這不論如何都是件值得他、值得大明高興的事。

可是,兵呢?去哪裏找兵?

宣遼防線那點可憐的邊軍?防守幾千裏長城都已經捉襟見肘了,哪裏還能集結兵力出關野戰?

被人抄了後路怎麽辦?

再說,戰馬呢?

難不成讓邊軍甩著兩條腿去追建虜的鐵騎?

“皇上,就用京營就行!

臣不要那許多兵,臣的千戶所,外加京營的神機營五千火槍兵,還有三千營的兩萬騎兵!”

似乎是看出了崇禎的猶豫和苦衷,劉鴻漸主動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