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你?不配!

崇禎與內閣成員商議再三,決定在劉鴻漸請求的出兵人數上,從余下十二萬京營新兵中再擇優加派三萬步軍。

事實上如果不是為了防範南方的張獻忠和左良玉,崇禎甚至想出兵十萬,但是被兵部尚書李邦華婉拒。

且不說南方戰亂危及京城,戰場之上若全是一群沒有殺敵經驗的新兵,只要有一處崩潰,那造成的後果將會是一邊倒。

兵在精不在多,這個道理只有帶過兵的將官才真正理解。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即使劉鴻漸再著急復仇,按照兵部尚書李邦華和戶部尚書倪元璐的計劃,出兵五萬大軍,一應器械、糧草、棉衣輜重等等至少需要六七日。

但劉鴻漸哪裏能等這麽久,前屯城破,宣遼防線將直接面對建虜十數萬大軍的侵襲。

邊軍老兵雖然也有十二萬,但那可是兩千多裏的長城防線呀,即使邊軍又征了十五萬新兵,但跟京營一樣都是初訓未久。

沒有經歷過生死考驗的兵,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兵,讓他們去守長城、去與兇殘狠辣的建虜對決,簡直是癡人說夢。

問題的最關鍵處,沒有戰馬,這就太被動了,鬼知道建虜兵分三路要從哪三個地方下手,真到了危急時刻緊急調兵也來不及。

按照黃得功的奏疏所說,建虜好像對於邊軍的布防情況甚為了解,似乎可以直接找到邊軍布防的薄弱之處。

但劉鴻漸對此並不甚在意,如果問題真的出在朱純臣身上,現在他已經在詔獄之中,其他的只能指望黃得功能謹慎行事了。

劉鴻漸對崇禎說明了自己的憂慮,提議他帶領三千營和神機營只帶三日幹糧騎馬先行,其余輜重、糧草隨步軍而行。

若不然,莫說還要再準備個六七日,就是步軍的行軍速度,想要到達邊鎮也得走上個六七天,這可真是要了命。

饒是如此,全騎兵仍然最快要到兩日後,兩萬三千營騎兵還好,畢竟是老兵,千戶所的兩千人更不必說,問題就出在神機營的火槍兵。

他們不僅是新兵,還大多沒有騎馬經驗,兩日時間即使有老兵教導,他們也只能初步掌握騎術技巧,兩萬七千多匹戰馬,這已經把京營的機動力量榨幹。

算上萬歲山千戶所兩千余人,共七千余火槍兵,每人至少要配發三十發紙殼彈,那就是二十萬發,這對於軍械所來說,也是一個問題。

而且這還只夠支撐一到兩次戰役,彈藥的補給線將從京城一直延伸到邊關。

但這是沒辦法的問題,在下一代子彈研發出之前,劉鴻漸並沒有把遂發槍和紙殼彈技術交於工部的打算,人多口雜,尖端技術必須嚴格的封鎖在軍械所。

崇禎和閣臣再次就此事進行商議,最後崇禎終於是點了頭。

三千營、神機營、萬歲山千戶所作為急先鋒定於二月二十九出征建虜。

擬定好了所有事,劉鴻漸再次出了暖閣時,天色都已經暗了。

“安國候,請留步!”後面傳來喊聲。

“嗯?李公公找本候何事?”劉鴻漸扭頭一看竟然是李雲魁,不禁有些詫異。

上次崇禎第一次訓斥他,就是因為這個李雲魁。

後來他專門命錦衣衛調查了這李雲魁,發現這個老東西還真是個牛人。

從小入宮當了小黃門,歷任監丞、少監,至印綬監僉書、掌印,司設監掌印,內官監掌印,直到前些日榮升司禮監掌印兼東廠提督。

自八歲入宮做個打掃衛生的小黃門,到如今當上司禮監掌印、東廠廠督,走上太監生巔峰,李雲魁用了四十年。

四十年來,他侍奉過鄭貴妃、李貴妃、懿安皇後張嫣,一直到當今萬歲爺的周皇後。

他熬死了陳炬,熬死了王安,熬死了魏忠賢,熬跑了曹化淳,如今又熬死了王承恩。

劉鴻漸看了這廝的履歷感覺牙都疼,這特N的,是塊廁所裏的石頭啊。

“侯爺,咱家聽說,您去國公爺家拿人時,還殺了不少人?”李雲魁語氣倒沒剛才般陰陽怪氣,甚至還挺‘和藹’。

“那又如何?關你鳥事?”劉鴻漸摸不準這家夥底細,但是他不在乎。

“侯爺莫要如此,老奴先前多有得罪,還望侯爺大人有大量,能寬恕則個。”

李雲魁差點被劉鴻漸一句話噎死,但是他仍然忍住,甚至放低了姿態說道。

如果讓李雲魁總結一下四十年來的從業經驗,以及如何從一個小黃門做到司禮監掌印,大概他會告訴你兩個字:隱忍。

“嗯則個則個,告辭!”劉鴻漸現在心裏全是邊關、邊軍、建虜,哪有心思跟這個滿肚子都是彎彎繞的死太監搭腔,說完擡腿便走。

“侯爺莫急,咱家話還未說完!”饒是李雲魁脾氣再好,活了近五十歲,他也從未見過如此無禮還不按套路出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