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軍管三年

“臣以為不妥!”劉鴻漸當時就急了。

辛辛苦苦勞民傷財蓋好的宮殿,為啥要拆?閑咱大明銀子太多沒地兒花嗎?

東北這旮沓雖然冬天冷的有點對不住人,當塞外風光還是不錯的,外加上還沒有大力開發的黑土地,若是好生張羅,數年後那將是大明的又一糧倉!

到時候這邊發展起來了,說不定可以一起來旅旅遊,這宮殿就當一大明的行宮多舒爽。

“皇上豈不聞棒打麅子瓢舀魚,野豬飛到砂鍋裏這兩句諺語?這遼東是個好地方呀,這裏的土地可以產糧食,而且還是高產!”

真搞不懂古人心裏咋想的,就是因為這是建奴曾經住過的嗎?

能不能實用一點?

“那跟焚毀宮殿有什麽關系?”崇禎剛才被劉鴻漸將了一軍,如今又反懟回來。

“額,遼東是苦寒之地不假,但皇上可知為啥不論是盟古兵、還是遼東兵亦或是建奴兵都很能打嗎?”崇禎的思維早已僵化,劉鴻漸覺得還是得開導,得去循循善誘。

對於劉鴻漸又開始擺譜子的行為,崇禎是心中無語,只擡眉看了一眼,就接著吃菜。

何以每次反而朕成了一問三不知?

他的意思很明顯,你愛說說,不說朕也不在乎。

“遼東這地兒冬日裏滴水成冰,冬日對於這些遼民無異於一場挑戰,他們為了活下去寧願頂著暴風雪出去捕獵、打漁。

他們的身體也因為經常遭受此等磨礪而變的堅韌,此是其一。

反觀咱大明南方那些兵,哦,恕臣直言,南方的那些兵都不能叫兵,不過是一群披著狼皮的羊而已,朝廷養著他們都是累贅,此是其二。

繈褓裏孩子沒有任何的戰鬥力,皇上此番北伐應該也體味到了,咱大明的天子不能總是躲在深宮之中,應該在年輕時多經受些戰爭、多感受些民間疾苦。

受過苦的人方知道物力維艱,在上位後也才懂得來之不易。

臣建議以後有機會應該讓太子殿下也來體驗一番塞外的苦寒,這處宮殿正好作為咱大明的行宮。”

饒了一個大圈子,終於把朱慈烺那小子繞了進去,就是不知這小子聽到讓他來遼東受苦作何感想。

但這小子被儒家那些大爺熏陶的都快變色了,太面了,終究不利於大明。

“不拆便不拆吧,何以多了這許多狡辯,朕回去便打算禪位了,慈烺估計也沒空來這兒體味,倒是以後大明的儲君可以來此地歷練。”

崇禎似乎酒蟲子上來了,貓了一眼飄著酒香的酒壇子,又夾了一筷子菜。

得,這下大明後世子孫估計都要對劉鴻漸咬牙切齒了。

“嘿,那都是小事,太子殿下總會有時間的。”劉鴻漸絲毫不在乎,老朱家不是愛遵循祖制嗎,太上皇定下的規矩以後不就是祖制了?

“還有一事,遼東落入建奴手中已經數十年,幾經屠戮,最近半年來又是連番征戰,城池殘損,餓殍滿地。

遼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卻大半未曾開發,以遼河以東為例,大部分土地仍舊以放牧為要,這太浪費了。

臣以為當號召遼民開墾荒地,凡是新開墾出的農田,免其三年田賦以鼓勵生產。”

一直以來,大明對關外的土地掌控力度都不夠,明初建立的奴兒幹都司,幹脆就是當地部落的自治。

沒有收到什麽賦稅錢糧不說,結果人家一朝得勢,馬上便反噬其主。

西邊是盟古人,東邊是女真人,都是喜歡搶掠而不愛生產的野人。

遼民本就困苦,還要時不時被人劫掠,過的還不如南方士紳家裏養的狗。

倘若讓遼民真實的體會到大明的優待和好處,以後但凡有戰爭,遼人和盟古人必將成為大明的屠刀。

“此是小事,朕準了,前些時日劉卿建議新增蒙古行省,朕考慮再三,覺得可行,外加遼東新收復的故土,朕也準備算作一個行省,只是這名字……”

沒有田賦便沒有田賦吧,反正只有三年,反正沒銀子了自然要找這小子。

都是失而復得的領土,權且聽這小子的。

“就叫東北省吧,高端大氣上档次!”劉鴻漸沒口子的招呼。

遼東土地十分廣闊,按後世是應該整三個省,但遼東人太少了,滿打滿算不過二三百萬。

想起後世問出處,相當一部分人仍舊以東北人自居,而不是說出具體的黑、吉、遼,那麽幹脆就先叫東北省吧,省事。

待以後想辦法移民,人多了再作商討。

“就依你,只是這二省如今剛剛收復,四處仍有流竄的逆匪,這承宣布政使之職不太好選呀!”崇禎微微皺了皺眉頭道。

自古以來窮山惡水多刁民,而朝廷那些喜歡鼓吹以孔孟之道教化之的朝臣,最近幾年也不吹了。

兩廣以及福建兩百多年了,該是什麽樣還是什麽樣,那些之乎者也去教化人家的大臣,可沒少被本地的土著弄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