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木頭也能當錢花

“唉,王爺有所不知呀!”倪元璐嘆了口氣道。

“實物折俸一向是朝廷的規定,或者說祖制也不為過,大明的歲收之中銀兩只占不到一半,其余皆是布帛、糧米和各類實物。

糧米供應軍需,布帛和其他諸如胡椒之類朝廷用不到,稅銀更是捉襟見肘,便形成了實物折俸的慣例,此在成祖皇帝時已是如此。

大明各地雖以銅錢、白銀為幣,但大明向來是個缺銅少銀的國家,遇到大災之年朝廷困窘之時,就是連胡椒、布帛都沒有,王爺可聽過蘇木折俸否?”

倪元璐就著臉盆洗了把臉把臉上的臟汙洗去,坐在桌旁道。

“蘇木?木頭也能拿來當俸祿發?”劉鴻漸好奇道。

“唉!孝宗皇帝時,蘇木折俸持續了十幾年,那時候官員才真叫委屈,兢兢業業處理政務一個月,到頭來只拉回家半車木頭……”

倪元璐知道劉鴻漸年少很多往事不得而知,說的也很細心。

困窘之年,大抵上戶部太倉有什麽就發什麽,胡椒多了便發胡椒,布帛多了便發布帛,然後再由官員自己去賣掉充俸祿。

說到底,還是朝廷窮啊!

“本王還以為多大點事兒,如今朝廷不是有銀子嗎?何以還來發實物?

依本王看,這規矩得改一改了,不僅朝廷給官員發俸祿要全部發銀兩,就是各地征收各類稅賦也全部以銀兩作數,如此豈不是省去許多人力、物力去來回折騰?”

有時候,劉鴻漸總覺得古人實在太奇怪。

說他們愚鈍吧,很多方面諸如匠人的工藝到後世仍然無法模仿。

但說他們聰明吧,有時很簡單的經濟學常識,這些飽讀詩書的老大爺都是弄不明白。

從地方上收上來那麽多布帛、胡椒費時費力,再發給不情不願的官員,官員再放下顏面想辦法賣出去。

何苦呢?直接全部以銀子結算、讓實物在民間造福不行嗎?

“此是祖制呀王爺,哪裏是說改就改的,況且老夫剛才不是說了嗎?咱大明銀礦、銅礦稀缺,若全以銀子、銅錢來作數,根本不足以支撐。”

說白了就四個字,通貨緊縮。

外加上大部分白銀皆藏於富賈之家,世面上流通的銀錢就更加少了。

朝臣們或許十分聰穎,但即便是再聰明,面對祖制所有人都會選擇三緘其口,這也是為何在古代改革難上加難的原因。

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是儒家最大的原罪,關鍵他們還都認為這是應該的。

數月前崇禎與劉鴻漸折騰勛貴一下子‘勒索’來那麽多銀子,按理說應該可以大大緩解通貨緊縮的狀況。

可是連帶著崇禎在內,皆把這筆銀子當做寶貝般不舍得花。

劉鴻漸曾建議崇禎大叔在兩年內把那一大筆銀子全部花光,其實就是想著讓銀子盡快在市面上流通好造福萬民。

可朝廷或許是窮慣了,從上到下花銀子恨不得算計到零頭,這一直讓劉鴻漸感覺無語。

“走走走,去宮裏,咱們進宮去找皇上商議去!”劉鴻漸覺得跟這倪大爺就算是講明白,回頭到了宮裏估計還得一番說道,倒不如一步到胃。

事出倉促劉鴻漸只得對戚家三兄弟聊表歉意,著講武堂副校長顧佳直接送回了講武堂,自己則拉著倪大爺,順便又去了隔壁幾個衙門把其他幾個內閣大爺都喊上,風風火火的入了宮。

對於內閣全體大臣的聯袂而來,崇禎深感意外,外加上劉鴻漸外出數日不見,崇禎臉色倒還不賴。

“皇上,您還樂,您的臣屬都被餓死了。”劉鴻漸自知這大叔是看到自己高興,半開玩笑的道。

一句話讓得內閣其他幾個閣臣額頭冒黑線,心說王爺你可積點口德吧,那可是陛下呀!

“劉卿是說那禮部主事童立本之事吧,此事朕昨日便聽曹化淳說了,朕心裏也甚為難過,已著人賞賜了童愛卿家裏百兩白銀。”

崇禎也不生氣,畢竟那童立本乃是自尋短見,身為上位者不可能對所有人面面俱到。

只是劉鴻漸接下來的話馬上便令崇禎和眾臣變了臉色。

“臣聞,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皇上,您不該如此待百官!”劉鴻漸無法體味所謂上位者的心態,既然朝臣們限於身份不敢言語,忠言逆耳,那這黑臉就必須由他來唱。

雖說兩年以來,崇禎與他聯袂多番折騰百官,但那時是迫於時勢不得已為之。

而如今倒好,崇禎大叔好像被他帶歪了,讓其以為只要天下萬民有得飯吃便好,沒吃的就只能薅百官的羊毛,而且他還屢試不爽。

天可憐見,薅羊毛也不是這麽個薅法呀!

既然已經收回了這些臣屬的土地,總得給百官個活路不是,不能每一只蛤蟆都攥出尿來,兔子逼急了還會咬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