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萬民歸附,大明的第十七個行省

“本王要殺光建奴、殺光羅刹國的狗雜種,為屈死的五千多弟兄們陪葬!

本王在此立誓,即便追到天涯海角,上窮碧落、下追黃泉,也要將那代善、莫羅佐夫的人頭割下來,給死去的五千多弟兄們下酒!”

劉鴻漸紅著眼睛、高舉雁翎戰刀迎著炎炎的烈日道。

“謹遵大人號令!殺光建奴、殺入羅刹國!”神機營參將林河跪倒在地,他與吳炳豪、陸海波出身相同又共同歷經數次大戰,皆是一起刀裏來火裏去的兄弟。

“謹遵大人號令!殺光建奴、殺入羅刹國!”士兵們感受到了主將們的意志。

所有人都明白,遠征朝鮮的拯救戰將要演變成一場討伐戰、侵略戰。

但是所有人又都明白,安國郡王劉鴻漸有這個權力、更有這個能力。

只是目下境況身囧,城下的積水仍舊有半人多深,倉促之下軍糧也泡在了水裏沖得七零八落。

所幸是軍糧都裝了袋子,劉鴻漸一面派出上萬的大明士兵收攏部下的屍首,一面派全部的朝鮮兵四處搜集寶貴的糧食。

又是大熱的天氣,無論是屍首還是糧食,長久的泡在水裏都會腐爛、變質,特別是屍首,必須就地焚燒以免引發瘟疫。

劉鴻漸不得不一面派出哨騎命令朝鮮南方沒有受災的州府籌集糧草、調派人手。

饒是如此,糧食依然只夠食用五六日,四處皆是災民、衣衫襤褸的朝鮮兵。

所幸三千營的上萬匹被淹死的戰馬救了所有人一命,三千營的士兵們幾乎是哭著將戰馬的屍體切割、風幹。

對於騎兵來說戰馬是他們的夥伴,戰馬無條件的信任自己的主人,而主人卻要將它們的屍首分食,此間悲痛不足為外人道。

又十天後積水終於化於無形,最早帶著糧食趕來的是江原道觀察使金成日,隨他而來的還有江原道各州、府、縣的地方官員。

接下來的幾日間平安道、黃海道、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除卻仍陷入敵手鹹鏡道外,幾乎每個道都來了數個、數十個朝鮮遺臣。

代善棄城逃亡後,南方各州府皆數起義將留守的建奴全部殺死。

又由於王京之中官員、宗室、勛貴等皆被屠戮殆盡,這些地方官員除卻帶著余糧前來救濟大明的王師外,還要一起商議一下朝鮮國的大事。

劉鴻漸並不在乎這些朝鮮官員,他只是需要糧食、需要戰馬、需要關於戰爭的一切,他整日將自己關在屋內除卻軍國大事外不見任何人。

他在等,等朝廷的給養、也在等崇禎的詔令。

他知道對於崇禎來說,因為數千個士兵而興師動眾攻伐另外一個強大的國家形同兒戲。

也許崇禎不在乎這些這些士兵們的死活,但是他不一樣,大明是崇禎的,可士兵卻是他征召、訓練並帶出來的,兄弟們信任他,他們的生命與高居廟堂的官員們一樣高貴。

六月二十,距離劉鴻漸向大明京城發布請戰令已經過去二十幾日,劉鴻漸沒有等到朝廷的詔令,卻等來了一群朝鮮地方官員。

國不可一日無君,可如果皇室全族被滅,又該從哪裏尋到一個絕世明君呢?

這是朝鮮所有地方官員不想面對、卻又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幾日來一百多個朝鮮官員除卻吃飯睡覺之外,全部聚集在王京一處幸免於難的房舍之內商討。

各地方官員出於地方利益皆從自己下轄舉薦,卻又被其他道、府的官員們反對,商議了好幾日竟無一絲進展。

到了最後實在是沒得法子了,一直蹲坐在一旁的前朝鮮王京禁軍別將李純亨突然站起身來了句:

“何不歸順大明呢?”

此話一出,所有官員皆驚,不是沒有人想到,而是即便想到也沒有任何官員敢提。

朝鮮雖是大明的藩屬國,但即便再是屢遭外辱,但畢竟也是一個國家,李氏統禦朝鮮數百年余威猶存,身為文官說出此話便是大逆不道。

李純亨是武將,更沒有文官那麽多的顧及,他的想法很簡單,誰牛逼認誰做老大。

李氏宗族雖統治朝鮮數百年,朝鮮百姓不僅沒有豐衣足食,官員貪汙腐敗、還接連遭受外辱,百姓民不聊生。

眾多官員聽完李純亨的解釋全都沉默不語,但李純亨的一番言語猶如掉如死水中的石頭,氣氛只沉默了片刻便有官員附議,繼而贏得絕大多數官員的認同。

崇禎十九年是丙戌年,這次建奴之亂又被朝鮮人稱之為丙戌胡亂。

不到二十年間朝鮮歷經丁卯胡亂、甲子胡亂、丙戌胡亂,如果再往前數幾十年,還有更慘烈的壬辰倭亂……

他們除卻忍受屈辱之外,沒人不在思考,何以他們會遭受這麽多的屈辱?

還不是國小民微,打不過人家嗎?

李氏宗族又給了他們什麽?錢財權位與性命、尊嚴相比到底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