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為伊消得人憔悴

南京城,紅豆館。

相比去歲,秦淮八艷之二李香君和董小宛越發的清瘦了。

“姐姐,你又在發呆了。”一襲青衣手裏拿著針線的董小宛輕聲道。

李香君獨坐在窗戶邊發著呆,窗下的桌案上同樣放著一應的女紅針線,她的手裏還拎著個繡了一半的團扇。

依稀可見上頭繡的乃是一個俊逸的男子,此人身著紫色蟒服站在城頭,不似文生,腰間卻又配著戰刀,粗一看顯得不倫不類。

桌案對面的墻上懸掛著一副字畫,畫中一個男子手握折扇坐在閣樓之中與眾文生侃侃而談,字體清秀而雋永,卻道是: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李香君心間已不知將這首詞讀了多少遍,是啊,人生若只如初見,可有時候,初見倒不如不見。

何苦苦等一年終不見良人?若不能相見,何必又要沾惹她們的宿命?

“屋子裏悶得慌,陪姐姐出去走走吧。”李香君沒有理會董小宛的揶揄,放下手裏的陣線起身道。

紅豆館面積不大占地數畝而已,但院落之間亭台樓閣卻是應有盡有,配以江南工匠對園林的造詣,錯落有致間又不顯得緊湊。

自去歲十月劉鴻漸為她們解除了賤籍,二女居住在紅豆館已經將近一年了。

古來青樓女子若能得富人相中贖身,即便是做個小妾也算是慶幸,好過在紙醉金迷中消磨那珍貴的青春。

一般肯納青樓女子為妾的都是滿嘴銅臭的商賈,而倘若有舉子或者官家青睞,便更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

在此時封建禮教殺死人的年代,這等事兒一般都會在民間傳為佳話,比如錢謙益之柳如是,比如侯方域之李香君,再比如冒襄之董小宛。

只不過歷史在劉鴻漸到來的那一刻被截留,瀟湘閣內劉鴻漸舌戰群儒、批評時政、匡扶社稷之言給李香君、董小宛二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關鍵是劉鴻漸並非紙上談兵,兩年來安國郡王攘外安內、拯救黎民於水火、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以將傾,這些事跡早就傳遍大江南北。

在劉鴻漸面前,天天喊著苦讀報國的侯方域也好、冒辟疆也罷,全都變得黯淡無光。

但真正打動二女的還不完全是這些,真正讓二女念念不忘的,反而是那日劉鴻漸隨口吟出的幾句詩。

就是這麽個上可安邦定國,下可談笑風生的王爺,竟然將她們二人解除了賤籍。

教坊司與青樓還不一樣,青樓這地方倘若有銀子便可以贖身,而教坊司直接歸戶部,沒有一定的能耐就算是有銀子也不好使。

她們原本的生活軌跡,不過是在教坊司裏以琴樂博客官一笑,待年歲大了孤獨的老去。

可這一切都因為劉鴻漸而改變,劉鴻漸一句話便將二女從枷鎖中解救,又是一句話江南鴻儒錢謙益將典雅別致的紅豆館贈送給她們二女住。

年輕的王爺相中她們了,一開始的幾日,兩女確實心中既竊喜而又惴惴不安。

可時間慢慢的消逝,那份期許慢慢蛻變成等待,等待,著實是最折磨人的字眼。

一年來,她們有想過那個年輕的王爺,將在某一個微風沉醉的夜晚悄然而至,然後將她們擁入懷中。

一年來,閣樓之上多少次翹首以盼,梨花謝了春紅。

一年來,秦淮河畔,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她們知道也許此生再也見不到那個人了,也許那個人只是可憐她們的遭遇,順手將她們從苦海中解救,也許……他並未對她們有任何非分之想。

一年來,侯方域和冒襄三天兩頭來紅豆館求見,二人皆是父輩、祖輩皆是朝廷官員,自己又都是有功名之身,才學上更是出類拔萃。

只是不論是李香君還是董小宛,卻都發現心間已經再容不下旁人,即便那個男人將她們忘卻,即便再也見不到。

二女同歲皆已二十有二,算是老姑娘了,如今她們已不再奢望什麽,不過是想著靠著現在還能動彈,多掙些銀子備用。

脫離了教坊司的她們不必再去歌舞笙簫,紅豆館裏更是連婢女下人都沒有,二女平日裏繡些團扇、錦帕之類的針線活兒,然後托人拿到集市上售賣。

有著花魁的名頭,二女的生意著實不錯,不少文生舉子慕名而來,就為了能購置收藏,一年下來,劉鴻漸交給她們的一千兩銀子一兩沒少,反而還多出來數百兩。

院落中央的小涼亭裏,李香君撫著琴,董小宛則抱著個琵琶。

亭子旁邊一棵巨大的桂花樹亭亭如蓋,正是秋日的午後,涼風習習,花香陣陣,琴聲瑟瑟,數不盡的愁怨。

“李姑娘——董姑娘——二位姑娘可在否,小生特來拜會!”

院子外頭突然傳來一聲呼喝。

“姐姐,那侯、冒二人又來了。”董小宛噘著嘴放下了懷中的琵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