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她是長輩,當得此禮

石砫宣慰司,回龍山。

一行人走在山間小道上,萬籟俱寂,唯有腳步踩踏厚實的積雪傳出的咯吱聲。

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凈。

“啟稟王爺,前面的那座山頭便是姑母的墓地了。”秦翼明紅著眼睛指了指道。

劉鴻漸一身錦色棉服外著黑色披風,擡頭望了望朦朧的日頭沒有作聲。

又行了約莫一刻鐘功夫,一行人終於行到墓地旁,墓地周邊被打掃的幹幹凈凈,秦良玉之孫馬萬年一身素服跪坐在墓碑前燒著紙錢。

“文勉……”秦翼明輕輕喚了一聲馬萬年的乳名。

馬萬年呆滯的扭頭看向身後。

“大哥!三哥、四哥!”馬萬年仿佛觸電一般,慢慢起身用嘶啞的聲音喊道。

三位表哥皆統兵在外,奶奶的去世,對年僅十九歲的馬萬年來說,猶如天塌了一般。

四兄弟上前來僅僅抱在一起潸然淚下,少傾秦翼明、秦佐明、秦拱明慢慢踱步到秦良玉墓前,撲通一聲相繼跪倒。

“不孝子孫翼明/佐明/拱明,來看望您老人家了!”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三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即便烈烈沙場廝殺一日夜都未曾流過眼淚,如今卻苦的如同淚人兒。

他們的父輩去的早,自小三兄弟便在馬家長大,秦良玉於他們更多的養育之恩、教導之恩。

“大哥,奶奶去世前說,在我未考取功名之前馬家由您執掌。

奶奶還說,我等四兄弟生於危難,更應該齊心協力報效朝廷,好教漢家不為北蠻所欺。”馬萬年說完便又跪倒在秦良玉墓旁。

墓碑以青石所鑄,正面刻有‘秦良玉之墓’五個大字,旁邊則刻有‘明鎮守川蜀雲貴總督、漢土官兵總兵官掛鎮東將軍印太保忠貞侯’銘文。

又下方刻著明萬歷二年甲戍歲吉誕,卒於崇禎十九年戍子歲,孝孫馬萬年立。

“文勉,此是安國郡王殿下,快來見禮。”三兄弟一時悲慟竟忘了跟前還站著位王爺,秦佐明抹了抹眼淚拉著馬萬年道。

“馬萬年拜見王爺!”馬萬年當即要跪下給劉鴻漸行禮,卻被劉鴻漸托住。

自經歷去歲與匪賊張獻忠一役,馬萬年幡然醒悟決定棄文從武,如今已有武舉人的身份。

“馬兄弟免禮,秦老將軍過世,大明失一柱石,本王心間悲慟特來吊唁。”劉鴻漸溫言道。

“奶奶彌留之際還曾跟文勉說,她此生歷經苦戰、惡戰、死戰不下百場,能為國盡忠,了無遺憾。

卻唯獨對王爺您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還讓文勉如若有幸見到王爺,定要替她磕上三個頭以為報答。”

馬萬年說完不顧劉鴻漸阻攔,跪倒在地磕了三個頭,起身時額頭都已經沾滿了積雪砂石。

劉鴻漸沉默不語的扶起馬萬年,慢慢踱步至秦良玉墓前,作勢便要跪下。

“大人,您是王爺,按理無須……”秦翼明小聲提醒道。

“她是長輩,當得此理。”言畢,劉鴻漸再無猶豫跪倒在地向墓碑磕了三個頭。

秦家三兄弟、馬萬年隨即也相繼跪倒在劉鴻漸身後。

“秦老將軍呀,本王來看您了!”劉鴻漸從一旁的竹籃中抓出一把紙錢扔進了墓碑前的火盆中,說道。

“您的夫君馬千乘平定楊應龍之亂,您的兄長秦邦屏、秦邦翰戰死於渾河,您的兄弟秦民屏戰死於奢安之亂,您的獨子馬祥麟、兒媳張鳳儀戰死於襄陽之戰……

馬家、秦家世代英傑,朝廷從不敢忘,您的功勛定當永留史冊為萬民傳頌。

待本王回京便會為老將軍請封,加右柱國,並著史官為老將軍立傳。

您在下頭且看著,本王此生必將竭盡所能,讓您看到大明的盛世,看到百姓再不為強虜所奴役。

您為大明征戰五十載、勞苦一輩子,如今終於可以在下面好生的歇歇了,安息吧!”

說完,劉鴻漸又磕了三個頭。

“王爺,此地天寒莫要凍壞了身體,您且起來回府中吧。”秦翼明起身攙扶劉鴻漸道。

到了馬府,劉鴻漸仍舊不能釋懷,大明可獨當一面的老將一個個凋零,如今只剩鎮守九邊的黃得功。

這些老將基本都只會打仗而不善政事,多有被朝中文臣打壓、欺淩,甚至以莫須有罪名罷免。

而他能做的只有為各地將士們提供軍備之余,替這些將士應付朝堂上的文臣。

他並非一個勤勞的人,他也知道自己懶,但在這一點上他從未推脫過任何責任,一個國家之強盛,一為教育、科技,二為軍隊。

尤其是軍隊,絕不容任何宵小染指。

“王爺,飯食準備好了,請您用餐吧!”秦翼明走來對劉鴻漸道。

按禮制,父輩過世後輩當守孝三年,秦良玉的兒子、兒媳戰死,守孝之責必然就落在了馬萬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