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昧心銀子,西山商合不要

“哦?說來聽聽。”劉鴻漸頓時來了興致,心說這幾個小股東不會是又研制出新產品了吧。

西山商合的所有產業中,除卻酒肆、以及各類鋪子這等不動產服務行業在,便是西山以及真定府的各類工坊。

其中就數玻璃最掙錢,當然,玻璃工坊已經完全不是剛開始那樣只賣粗制品,而是進行精加工。

如今的玻璃工坊不僅衍生出眼鏡、放大鏡、望遠鏡、玻璃器皿、茶具、甚至文房用具諸如玻璃鎮紙、玻璃筆杆等等。

凡是能用玻璃替代的日常用具,西山工坊的匠人們都去嘗試過,而且是主動的,因為誰研制出了新的有市場的發明,不僅可以拿到巨額的獎金,工匠等級和待遇也會得到提升。

而張為先、沐天波、劉孔昭等人則負責忽悠,哦不,是推銷,或者說營銷。

這仨貨也是放得開,首先是把自家的府宅裏一應器具都換成了玻璃制品,什麽窗戶啦、茶具啦、桌椅啦,自己則每日戴著個玻璃眼鏡四處招搖過市。

而後隔三差五的便要邀請順天府內的親朋好友來府中做客,而當朝國公的朋友又能是什麽人呢?

肯定要麽是有爵位在身,要麽是皇親國戚亦或是有錢的富商巨賈、當朝官員,一邊喝酒閑扯一邊給他們普及玻璃制品多麽高雅多麽多麽有品味。

再加上玻璃也確實漂亮,做出來的東西晶瑩剔透宛若水晶,水晶多貴啊,若是在家裏擺上這麽一套玻璃制的茶具等器皿,確實會顯得高大上不少。

三人的營銷手段十分的奏效,只半年時間整個士紳階層皆以玻璃制品為榮,以至於到了府上若還糊著窗紙就要被同僚調侃的地步。

這還只是西山商合的玻璃工坊一種,其他還有諸如水泥、鋼材這等緊俏貨,乃是西山商合獨有,壟斷整個大明。

“鹽引啊王爺!只要王爺能說動聖上將兩淮鹽坊所產之鹽交由咱西山商合來售,則大事可期!”沐天波興奮的道。

大明實行的鹽鐵專營實際上只是變了味兒的專營,不過是官府將鹽引賣給鹽商,鹽商提價再賣給百姓罷了。

這其間的利潤究竟有多高,看看兩淮地區的鹽商們有多富就知道了。

鹽是身體的必需品,大明百姓雖然不知道人為啥要吃鹽,但他們只知道不吃鹽疙瘩幹活兒會沒勁兒,沒勁兒幹活兒就種不出糧食,沒糧食就會死。

是以即便是鹽商將價格定的很高,百姓們依然要勒緊褲腰帶去買。

講到這裏不免會有人心生疑問,大明有那麽漫長的海岸線,海鹽外加上內陸還有井鹽、淮鹽、池鹽、巖鹽等,獲取鹽的途經並不復雜,最差的取海水來曬、來熬不也能湊活用嗎?

答案是no,大明有嚴令,私自制鹽、販私鹽者,輕則充軍重則斬首。

兩淮鹽商雖然被朝廷重處,但官府開的鹽坊卻仍舊在不斷的產鹽,在沒有新的勢力加入前,西山商合為啥不將這生意攬下來呢?

安國郡王在朝中要威望有威望,西山商合要實力有實力,王爺跟聖上關系又莫逆,而且這西山商合聖上還占著一半份子,有什麽理由不將這淮鹽鹽引賣給西山商合呢?

這事兒沐天波幾人其實早就想找劉鴻漸談了,但自打太上皇駕崩後劉鴻漸幾乎對外不怎麽見客。

他們雖然也是當朝頂級勛貴,奈何與太上皇關系就不怎麽好,又怎麽好厚著臉皮去找聖上?

到時候少不得又要被朝臣們彈劾,說些什麽與民(他們)爭利之類的屁話,他們可不比劉鴻漸有那般大的聖眷和威望。

“嗯,這事兒確實得跟皇上和內閣商議一下了。”劉鴻漸微微皺眉道。

“是了是了,早該商議了,啊?找內閣?”張為先滿臉欣喜還以為劉鴻漸答應了,但轉念又覺不對。

找內閣商議幹嘛?內閣的官員又怎麽會同意將這麽大的利益分給西山商合?他們早便眼紅西山商合的生意了!

按照張為先的想法,這事兒是私事兒呀,就算不是私事兒也應該當成私事兒來辦,應該直接找聖上才對。

“你們或許誤會了,鹽引確實可以賺取暴利,但這等壓榨百姓的虧心銀子西山商合不要,朝廷也不應該要,這事兒本王這幾日便去宮裏與閣臣們商議。

你們,就別惦記了。”劉鴻漸仿佛置身事外般,將本可信手拈來的銀子拒之門外。

還是那句老話,錢這東西多少算個夠,壓根就掙不完,而且到了他這個位子壓根就沒什麽可花錢的地方。

錢他當然不討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西山商合成立之初並不完全是為了一己私利。

在劉鴻漸最初的設想裏,西山商合還肩負著大明商品經濟的正確導向,或者說是一個標杆。

什麽生意能做,什麽生意不能做,該交商稅時帶頭交商稅,並且為天下商人證明,規範化、制度化之下,交了商稅不僅收入不會降低,反而會更公平、收入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