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秦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皇天後土,昭昭日月。

安國郡王劉鴻漸,自崇禎十七年三月始,挽狂瀾於既倒,滅闖賊、剿晉商、征建虜,給萬民以溫飽,提匠人之生艱。

改制戶籍制度,活萬民之生,改制兵制,使萬軍得勇,建軍械所,使萬軍得虎翼,組講武、工學,使大明得幹才。

復又征羅刹得北海,滅建虜得東北、朝鮮、盟古,征叛臣扶正統,為先皇肱骨,先皇常有言,自得佑明始,大明中興矣,遂晉爵郡王。

然又三年,荷蘭國意圖染指寶島台灣,安國郡王以新建之水師,揚大明之國威,遠赴南洋救大明之子民,得鄭卿之能臣以安四海。

遂又東征羅刹,往返距離者數萬裏,披荊斬棘萬人而往,遇敵則戰,戰之必勝,使大明得羅刹之遼闊疆域,為萬民之福、朝廷之幸,此朕之親臨矣。

卿之功勞,由此上訴兩千年,自春秋始無出其右,朕思量良久又於太廟拜祭,尋得先皇之意,破例之,晉卿之爵位為秦王,世襲罔替。

特此。

昭告天下,以慰世人。

欽賜。”

旨意剛宣讀完台下的百官到處是吸氣聲,似乎都被這道旨意給鎮住了。

也由不得百官們不震驚,大明三百年連異姓郡王都沒有幾位,而且全部是死後追封,劉鴻漸頭上這世襲罔替的郡王已經是頭一個活著的,這才幾年就又晉封為異姓親王,還是世襲罔替。

很顯然這道旨意朱慈烺並未與百官、甚至內閣商議,完全是朱慈烺以中旨的形式擬定,從規矩上講皇帝草擬的中旨如果沒有得到內閣的同意,就無法發布出去。

而朱慈烺仍舊這樣做了,完全是因為朱慈烺已經開始繞過內閣行事了。

當然,從旨意來看,朱慈烺在措辭間也有心虛,什麽思量良久又拜祭列祖列宗,還尋得了先皇之意才敢冊封,呸,都是借口罷了,借先皇之口,封現世之臣。

內閣首輔李邦華與東閣大學士張天祿對視一眼,微微搖了搖頭。

百官們都知道這是違反祖制的,而且還違反的尤其嚴重,但愣是沒有任何一人在此時站出來義正言辭的反駁。

所有還能在朝中為官的臣屬們心裏都清楚,在這樣的局勢下站出來反駁朱慈烺的,結果只有一個,叉出去!

然後罷官,永不錄用。

自戰國時期秦國立國之日起,歷朝歷代幾乎都有秦王的爵位,出名的有唐代的秦王李世民,隋朝的楊俊,以及大明朱元璋次子朱樉。

只是大明危難之際,皇親國戚置若罔聞,並發起兵變繼而叛亂,讓得先帝崇禎失望以及大發雷霆,又因劉鴻漸很早就說出了大明宗親弊病,遂趁勢奪爵於宗親,叛亂中亡故者十之二三,被奪鐵券者十之六七,並全部被降爵。

如今仍在襲爵的宗親僅僅剩下不到五百人,其中絕大多數還都是流爵。

而亡故並奪爵的宗親中就有秦王朱樉後世子孫朱存極,是以秦王之爵位三年來已空置。

“吾皇萬歲,秦王殿下千歲!”

“吾皇萬歲,秦王殿下千歲!”

聖旨由錦衣衛大漢將軍負責復述,由於朱慈烺盡量將措辭寫的白話,使得所有百姓都能聽得明白,是以剛剛宣讀完畢,百姓們便自發的山呼萬歲,並同時向朱慈烺和劉鴻漸跪拜。

王二喜合上聖旨在劉鴻漸行禮後將聖旨交到劉鴻漸手中。

“秦王殿下,恭喜了。”王二喜小聲的給劉鴻漸道了聲喜,他知道劉鴻漸接下來還要去見皇爺,說完後也不耽擱劉鴻漸時間,自去高台上復旨。

劉鴻漸將聖旨交給親衛又解下戰刀,獨自步上高台後,他立馬就看到了朱慈烺,但看到他那張臉劉鴻漸嚇了一跳。

這廝哭了!

暈,你丫的哭個毛線?才一年不見就想成這樣了?

倘若是個漂亮妹妹想他想得哭,劉鴻漸估計還會我見猶憐,你這好幾十個娃的大男人見到老子哭什麽樣子,嘶——起雞皮疙瘩啊有木有?

“咳咳咳——微臣幸不辱命,羅刹國隱患已除,特回京來!”

劉鴻漸咳嗽一聲提醒朱慈烺,這廝一直盯著他眼裏還含著淚水,著實讓劉鴻漸渾身不舒坦。

“回來好,回來好,劉卿辛苦了。”朱慈烺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儀態有問題,邊說邊轉過身去擦了擦眼睛。

好在是前排站著虎賁營護衛以及大漢將軍,百姓們壓根看不清楚。

二人站在高台簡單的聊了幾句後,王二喜又打開了第二道聖旨,冊封了遠征軍中功勛最卓著的數個將官。

整個西征過程中的軍功記錄早在一個月前就送到了京城中,劉鴻漸還在給朱慈烺密信中著重點了幾人的名兒。

比如盟古總督巴巴喇晉為侯爵加封太保,林河晉爵為伯爵,加封太子太保,領總兵銜,陸海波晉爵為伯爵,加封太子太傅,蘇克圖等其他十幾個將官也都得了子爵,官職也都得了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