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章 法定貨幣

“發行新的貨幣!”劉鴻漸斬釘截鐵的道。

“確切的講就是發行一種法定的紙幣,正如太祖時期所發行的寶鈔一樣!”見朱慈烺臉色有些不解,劉鴻漸又解釋了一下。

“這行不通呀劉兄!雖然太祖皇帝雄才大略,但……但事實證明發行寶鈔是一次錯誤的決定,歷史記載,當時的百姓和商鋪都被坑慘了,用民不聊生都不為過。”

朱慈烺顯然是知道洪武年間發行寶鈔的事,然而誹謗祖宗確實需要魄力,朱慈烺說到後來聲音都變小了。

“此紙幣非彼紙幣,不可同日而語呀!”劉鴻漸就知道朱慈烺會不理解。

其實也難怪,當年朱重八同志發行貨幣也算是突發奇想,原因是民間商人大額交易不便。

民間交易可不是電視劇裏演的那樣,花個幾百兩隨便從身上取出幾塊銀子就付錢,明代一斤十六兩,按照後世算,一兩約等於四十克,五百兩也就是四十斤。

誰沒事會每天裝幾十斤中的東西在身上呢?

民間倒是有不少銀號發行會票,也就是銀票,但銀號信譽度參差不齊且市場紊亂,於是乎朱重八同志主導之下,大明寶鈔應運而生。

這是大明三百年唯一一次發行紙幣,朱重八同志的出發點是極好的,但限於經濟知識的欠缺,老朱家根本不同啥叫通貨膨脹,一個勁兒的印紙幣,就連給官員的俸祿也用紙幣發。

導致到了後來買一鬥米,竟然需要拉一車大明寶鈔,信用崩坍之後大明寶鈔一蹶不振,成為朱家皇帝們賞賜有功勞的文臣武將的不二法寶。

從那時起,從百姓到官員,包括皇帝在內一直認為,紙幣這玩意兒不能造,造就是坑人,後來成為禁制。

但劉鴻漸畢竟是過來人,雖然大學期間沒修經濟學,但基本的金融知識還是懂的,再加上從那本經濟學基礎上學到的東西,足夠在十七世紀掀起大風大浪了。

在劉鴻漸看來,大明發行紙幣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的。

原因有好幾個,其一,不論是金銀還是銅錢,都攜帶不便,其二各地鑄造的銀元寶質量參差不齊,多有摻雜鉛等金屬的假元寶。

銅錢的造假就更猖獗了,明中葉以來多有海商從南洋或者東瀛運來銅礦,而後私鑄假銅錢,奸商們為了獲取暴利,在銅錢中夾雜其他金屬,導致民間流通的銅錢質量相差甚大。

朝廷官方鑄造的銅錢,一千文科兌一兩白銀,而民間私鑄的銅錢想兌換一兩白銀往往需要一千六百文,甚至更高。

朝廷自己鑄造的銅錢雖然貨真價實,但你絕對想不到,貨真價實的銅錢其實朝廷是虧錢的,銅錢由於全手工打制成本極高。

一個熟練的制錢匠一天制造出來的銅錢,其價值還不夠制錢匠的工錢以及原料成本。

造錢的賠錢,這話說出去誰信?但這種狀況數百年卻來一直存在。

一千枚銅錢有多重就不說了,商鋪收錢的掌櫃一般都是行家,拿著銅錢一看成色就能判斷質量,但老百姓不懂呀,最後吃了大虧的都是窮苦老百姓。

其二是使用不便,不是所有百姓家裏都有銀元寶,民間流通更多的是銅錢和碎銀子。

例如你拿著整塊十兩銀子,去商鋪買了七兩的東西需要找零,掌櫃的首先要看銀子的成色,上專門的小稱稱一下是不是十足十兩。

而後必須用鋼剪將銀子一分為二以確定是不是純銀,而後就開始繁瑣的分割過程,先翻找抽屜裏有沒有正好三兩的碎銀子,如果沒有就將碎銀子再次剪碎,剪完上稱,不夠再剪,到了最後一塊十兩銀子就變成了一大堆碎銀子。

或者你也可以選擇用銅錢找零,三兩銀子就是三、四千枚銅錢,成色不等不說,還賊幾把重,一般沒有傻缺會選擇用銅錢找零。

不管是金元寶還是銀元寶,在它第一次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於防偽而被夾斷,再往後流通的過程中不斷的切割再切割,其繁瑣過程,後世人根本忍受不了。

這些年來劉鴻漸也一直深受其苦,之所以一直沒管,一來是一直在各地征戰沒有精力,二來是從朝廷到民間,所有人對紙幣都深惡痛絕。

現在好了,小朱同志一下子把身居高位的京官全部免職了,只剩下個內閣首輔光杆司令還是劉鴻漸的死黨,等同於最大的障礙已經沒了。

至於百姓,以劉鴻漸目前的呼聲以及他的手段,問題不大,畢竟劉鴻漸是在為百姓謀福,又不是害他們。

饒是如此,劉鴻漸早在一年多前就開始布局了,只不過是通過西山商合秘密進行,如今新貨幣的制作工藝已經完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按照劉鴻漸的計劃,大明將發行新的貨幣,新貨幣由紙幣和鑄幣構成,由上而下,紙幣分為一百兩、五十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