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別了,大明

京郊,西山鎮。

西山鎮最近人心惶惶的,全是因為兩天前西山秦王府傳出消息,秦王殿下要離開大明遠赴東瀛就藩。

這消息瞬間就在西山鎮炸了窩,講武堂、工學院的學生,各工坊的工匠、工人,田間地頭的百姓,西山鎮的每一個人的話題都是關於秦王的。

在西山鎮這一畝三分地,百姓們對於秦王的感恩尤勝於朝廷,西山鎮僅僅五年時間就成了全大明最富裕的地方,這一切都是因為秦王劉鴻漸的恩賜。

西山紡紗廠內,一條繁忙的流水線上,幾個工人也在竊竊私語。

“老三,你拿定主意了沒?到底跟不跟殿下去東瀛?”

“俺爹的意思是讓俺去,跟著秦王殿下指定有前途,秦王殿下不是說了嗎,雇傭文書是三年制,三年期滿可以選擇回咱大明,或者繼續續約,月銀是咱們這兒的兩倍,俺打算過去幹三年看看。

二柱,你去不?”被稱作老三的匠人一邊熟練的給紗線上著漿一邊道。

“俺還沒想好,俺家裏就俺一個男丁,俺爹不讓俺去,不過俺想去,再幹三年俺打算建個新院,把石榴娶回家!”二柱撓了撓頭雖然明裏是沒打定主意,但其實已經下定了決心。

紡紗工坊的掌班方敬梓早在昨日就將消息傳達到給了所有人,並標明了他自己也會跟著去,這無疑給諸多匠人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同一時間,除了軍械所外,水泥工坊、鋼鐵工坊、玻璃工坊以及各類火器工坊都被傳達了這一消息,時間就定在八月十八,也就是中秋節過後。

消息當然是在劉鴻漸指示下傳達的,除了工業科技的核心軍械所外,劉鴻漸幾乎從各行各業的工坊中挑選熟練的工人。

這些工人的待遇一律比大明高一倍,而且將會被作為核心人員培養,只此兩條劉鴻漸就不怕征不到人。

這幾年來學理工的人太多了,各工坊的重要職位就那麽幾個,想升上去只能靠熬,熬的上頭的人下來,這些人才有機會擠破頭擠上去,劉鴻漸的征召令無疑讓不少人看到了另一道曙光。

除此之外,大明禁衛軍、邊軍、虎賁軍也得到了相應的命令,命令很簡單,秦王殿下就藩東瀛,需要護衛隊兩萬,為期三年。

此消息一出禁衛軍和各地邊軍一下子就沸騰了,若說威望,劉鴻漸在軍中的威望尤勝於民間。

劉鴻漸之於軍隊是實打實的恩情,好男不當兵的諺語早已隨著軍人地位的提升煙消雲散,目下大明各地太平,想指望戰功往上爬的大有人在,但名額只有兩萬,但報名的人太多了,各地軍營不得已還搞了競技比賽。

兩個月後,最終名單終於定下,護衛軍兩萬零二十三人,以蒙古行省總兵巴巴喇為主將,禁衛軍副提督李懷忠、大同總兵唐峯為副將。

除此之外,工學院副山長顧佳也將跟著船隊,他的任務是三年內幫劉鴻漸在東瀛重建一所軍校、一所理工學校。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當朝內閣首輔、位列三公的韓郁在得知秦王就藩的消息後,第一時間選擇了乞骸骨告老還鄉,並在當天晚上就趕赴西山表達了要去東瀛再建輝煌的人生目標。

八月,驕陽似火,天津大沽港。

車琳琳,馬蕭蕭,大沽港自建造以來第一次聚集了如此多的人。

兩萬護衛軍已經登船,一萬余各類工匠還在吵吵嚷嚷的向港口進發,港口內至少停靠著三十幾艘巨大的運兵船,桅杆上大明的日月龍旗隨風飄蕩。

正午時分,一行車隊自京城方向逶迤而來,明黃色的華蓋儀仗隊在前,昭示著皇帝的威嚴,沒過多久大沽港的軍民就跪倒一地山呼萬歲。

禦輦之後,是數百個由朝臣組成的車隊,再之後是數十輛家眷組成的車隊,兩側皆有數千羽林軍將士護衛。

泰順朝新換的這批朝臣當屬大明三百年來最年輕的領導班子,據聞各衙門主官、副官的平均年齡只有四十二歲。

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經過朱慈烺的大換血後,再沒有人敢忤逆朱慈烺的政令,同時大明帝國也重新煥發出了更大的活力。

劉家長子劉傲天與兄妹幾個趴在一輛車子的窗口向外望,臉上充滿著對未知的希冀,他們還太小根本不知道這次遠行意味著什麽。

“傲天,你們還會回來的吧?”一同坐在車上的朱和坪道,他說話時眼睛不經意的盯著依偎在傲天身邊的淩雨。

自從得知秦王一家子要去遙遠的東瀛,朱和坪大著膽子請示父皇要去送別,沒想到父皇竟然答應了。

半年時間的同吃同住,一群小家夥們早已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當然西山私塾的老大仍然是劉家長子劉傲天,朱和坪不知怎的心甘情願的當了小弟。

“那是當然,我爺爺還在西山住,我們會回來看望爺爺的。”劉傲天一臉不屑的沖著窗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