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科技巨頭與金融霸主

時光匆匆宛若流雲,歲月年輪滾滾向前,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泰順三十五年,世界因為亞洲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確切的講是因為一帝一王。

帝自然是大明的皇帝朱慈烺,王則是大秦國國王劉鴻漸。

經過三十年厲兵秣馬的發展,大明帝國人口突破八千萬,先後建立的大明北洋、南洋水師,擁有一級戰列艦十二艘,二級戰列艦一百四十六艘,三級戰列艦兩百九十艘。

大明帝國艦隊馳騁於南洋香料群島、澳洲、美洲,歐羅巴諸國海船見大明帝國艦隊自從退避三舍繞道而行,南洋香料群島成為了大明帝國的後花園,大明帝國僅靠麻六甲海港一年征稅就達到了恐怖的一千三百萬兩。

在美洲,帝國皇帝朱慈烺遵循攝政王定下的方陣,扶持了阿拉貢·康基斯塔為印加帝國第十八代薩帕印卡(皇帝)。

大明帝國因此擁有了印加帝國境內波托西銀礦一百年的開采權和印加帝國源源不斷的橡膠輸入,波托西銀礦儲量世界第一,僅此一項足以令大明帝國的金銀復本位制度無人撼動,而且還不用擔心日後由於民族覺醒導致的層出不窮的叛亂。

三十年的騰飛歷程中,大明帝國最龐大的商團——西山商合居功甚偉。

作為大明帝國皇帝的皇家商團,西山商合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商船,從天津大沽到大秦長崎,從台彎到巴達維亞,從呂宋到澳洲,從大泥到檀香山再到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只要大明艦隊到過的地方,西山商合的船隊總是滿載著黃金、白銀、橡膠、香料。

大明帝國依靠著龐大的戰艦和無處不在的商團迅速完成了帝國資本的原始積累,也完成了帝國貨幣——大明銀元的擴張。

起先是大秦將大明銀元作為唯一承認的官方貨幣,而後是南洋香料群島、澳洲、美洲,凡是受過大明帝國支援的地區,皆是只以大明銀元作為唯一的貿易媒介。

大明銀元不僅與金銀掛鉤,還與香料、橡膠、石油掛鉤,歐羅巴人歷經三十年前短暫的對峙,終於不得不說屈服於大明帝國的國威。

當然,這其中仍舊少不了大秦國王劉鴻漸的影子,事實上與大秦國的技術騰飛速度相比,大明帝國除了體量更大外,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在國王劉鴻漸的鐵血政策之下,東瀛這塊土地只用了八年時間就完成了倭人的去本土化,從文字到語言到姓氏,從服飾到發式,從禮節到文化,一概沿襲了明制。

代價是東瀛的倭人從德川幕府末期的一千兩百萬人,歷經齋藤禍亂、荷蘭入侵,再到秦王劉鴻漸的鐵血屠戮並使倭人徹底屈服,最後只剩下五百多萬人。

而其中男丁由於常年的戰爭占比不足四成,且多為幼童,這使得第一批遺民來大秦的建造者們每人都分到了三個以上的倭人女子小妾。

以至於二十幾年過去了,大秦的人口雖然堪堪超過六百五十萬,但華裔、以及華裔後人的占比從三十年前的百分之一點七,上升到了如今的百分之七點四。

劉鴻漸始終認為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對於倭人的順民劉鴻漸堅持與華裔平民同等對待,當然順民的待遇也只能達到華裔平民的水平。

他們可以與華裔子孫享受同等的教育、同等的稅賦,他們可以從商、從軍和務農,但不可以從政,軍隊倭人占比也有嚴格的限制,並且不能入大秦高等學府就學。

對倭人的改造與考驗要持續一百年,這是劉鴻漸自建國之日起定下的國策。

一百年時間,四代人,在泯滅了全部倭人歷史印記的情況下,足以令他們將漢文化視為正統。

而在改造倭人的同時,大秦國的科技騰飛早在劉鴻漸就藩的那一年就開始了。

依托從大明帶來的工匠班底,在劉鴻漸圖紙的幫助下,以及韓郁、顧佳等一批支持者的全力以赴下。

泰順八年八月,大秦理工學院建成,十二月大秦國防軍校建成,次年四月大秦商學院建成。

泰順十一年六月到十二月,大秦紡紗廠、玻璃廠、水泥、鋼鐵廠等工坊如雨後春筍般先後投產,同年,在大秦國王劉鴻漸的主導下,大秦順風商合依托從大明購買到的四十艘大型商船正式成立。

泰順十二年三月,大秦軍工廠建成,專門致力於研發和改進火器、戰艦。

泰順十六年七月,大秦自主研發的火車試制成功,並在一年後批量銷往大明,同年大秦第一任首輔韓郁逝世,享年八十九歲。

劉鴻漸在京都為其舉行了國葬,並配享太廟,舉國哀悼一個月。

泰順二十年仲夏,大秦第一座火力發電廠投入運營,大秦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進入電氣時代的國家。

泰順二十五年,大秦自主研發出碳極電弧,次年大秦帝國建造的第一艘一級戰列艦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