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斬草除根

白登山上投降者約為十萬,其中突厥大約八萬眾,另有兩萬左右是劉黑闥的夏軍,還有一些代北的原劉武周、高開道等人的部眾,眼下全都隨突厥人降秦。

十萬人全都坑殺,皇帝認為太浪費了。

民部尚書王子明擠過來,“陛下,臣也認為坑殺太浪費了,十萬俘虜,皆是青壯啊。眼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更何況天下還未一統,更不能如此浪費。臣以為,應當將此十萬俘虜,盡貶為官奴,然後打散分派往各地屯田挖礦。”

蕭瑀卻說這樣太殘暴了,雖不坑殺,可十萬人貶為奴隸,也太不傳遞。

“陛下,臣以為當以仁治天下,對待這些胡人,應當以開化教導為主。”

蕭瑀對於皇帝的許多做法是一直不太贊成的,比如羅成對待關外高句麗的政策,現在就是亡國滅種策略,捕其人為奴,奪其地屯田,基本上就是要滅亡這個國家和民族的。

而在他看來,真正的明君,不應當這麽兇狠殘暴,應當是只打擊一小部份的高句麗上層貴族,原來把更多的高句麗百姓都納為中原大秦的子民,然後還要給他們分田授地,讓他們安居樂業。

可是,皇帝根本不理會他的建議。

皇帝對他的回復只有一個理由,高句麗在關外立國七百年,從一個小小部落到關上霸主,他們七百年間擴張了無數地盤,也修建了無數的城堡,最關鍵在於,高句麗人有了自己的文明思想,他們的人口也達到了驚人的五六百萬之眾。

對於一個有自己悠久文化的龐大族群來說,想要同化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關外之地。在關外,漢人很難短時間內超過這些高句麗人,那麽一旦中原朝廷實力下降,則關外的這些高句麗人又可能復國,這不是推測,而是歷史上本就無數次這樣演變的。

正如中原的漢民族,雖也有被征服過的時候,但從沒有被徹底的同化過,為何?人口基數大,文明歷史久,這些就造就了他們的絕不被同化的根本。

羅成不想給子孫後代留後患,所以面對叛服不常的高句麗人,幹脆來了個最狠也最直接的策略。

現在對突厥人,他也打算如此。

雖說歷史上很多王朝,經常把這些北方遊牧部族擊敗後,安置到邊疆,甚至內遷到中原內地去。

但是幾乎地一例外,他們的這種安置都是整個部族安置的,甚至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改變過,有的內遷了也是牧馬養牛放羊,也還是過著部族族群生活,所以他們內遷也沒改變他們還是胡人的本質。

這種內遷,只能是一時有用,一旦王朝衰弱,便不免又成了五胡亂華了。

甚至近的說,啟民可汗當年就是隋朝一手扶朝並內遷安置到漠南定襄的,把馬邑以北之地都交給啟民可汗,但也只維持了啟民可汗一代對中原的效忠,始畢可汗不過是第二代,結果就反了。

羅成對這些早有研究過,也想過要找一種理可靠的方案代替,但想來想去都找不到,所以幹脆,破而後立。

殺了是浪費,放了也不是真正的仁慈,那幹脆讓他們都做奴隸吧,為他們犯過的錯,下半輩子都支付代價。

“王尚書,把這些俘虜全都登記在冊,一半俘虜將作為戰功賞賜,授賞給北次北伐的有功將士們,另一半則作為官奴送少府寺的官府手工作坊以及諸礦山鹽場等。”

王子明作為皇帝的姐夫,這個時候倒是很為皇帝著想,他道,“臣以為可以半俘虜三分,三之一拿來做北伐有功將士們的賞賜,賞給他們為奴。三之一則送往官府的作坊礦場等為奴,剩下三之一,則進獻給陛下,把他們送入皇帝的私人皇莊和礦場、作坊中去做工。”

蕭瑀又站出來反對,說王子明這是公私不分。言下之意,就算這些俘虜貶為奴隸,那他們也應當是朝廷財產,不應當是皇帝的私產。

只不過王子明也不讓步,據理力爭。

最後魏征等宰相也就違心的表示,皇帝禦駕親征,指揮平滅突厥,居功至偉,所以應當把三分之一的奴隸進獻給皇帝,這個事情最後這麽說定。

“陛下,戰馬還有不下十萬。”

王子明又道。

這下魏征和蕭瑀一樣,都是不肯退讓了,堅持認為戰馬很寶貴,哪怕那些突厥人的戰馬都餓的皮包骨,可只要好好養一養那都還是能恢復的,皇帝哪需要再分那麽多戰馬呢?

魏征主動提議,從這十萬匹戰馬中,為皇帝挑選上好的三千匹送到禦馬場去養,歸入皇帝禦馬廄私產,其余的就全都要分送到各個朝廷牧場去養。

羅成對此沒反對,畢竟馬這東西雖然好東西,可花費也高。養一匹戰馬成本可不低。

“北伐將士們可以優先購買這些戰馬,每人限購兩匹,給優惠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