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 代言人

“過去隋室按租庸調制征稅賦,百姓均田少,稅賦卻不能少,中原人多地狹,尤其是經歷了開皇十幾年的安穩後,人丁繁衍更多,到了大業時,均田制難以推行,無田可再均。百姓們一戶數丁,也就二三十畝地甚至更少,所耕之地,最後大部份產出卻都要上繳,所留及少。”

隋朝六大糧倉,都是千萬級的國家儲備大倉。

地方上還有社倉義倉等許多官倉,糧食大多都征到了官府手裏,百姓們手裏,尤其是一般的普通百姓手裏,根本沒多久糧食富余,往往有時還青黃不接。

大量的糧食,除了在朝廷手裏,便都是在那些大地主們手裏。而一旦遇到災荒之時,朝廷嚴格的倉儲制度又規定,得經過朝廷批準才能開倉賑濟,但層層上報極費時間,等上面批準了,往往下面的災情已經擴大到不可控制,饑民們已經開始流動起來了。

而那些地主們呢,手裏有的是糧食,可越是遇到災年饑荒之時,他們就越加不會把糧食放出來,甚至借機擡高糧價等等。

所以說,隋朝其實從不缺糧食,哪怕是到了大業末年之時,只是隋朝的稅賦制度和糧食政策,使的百姓手裏難以存糧,而一遇災荒,官府和地主們手裏的糧食又到不了他們手裏。

“藏富於民藏糧於民藏兵於民,這是我朝立國之初就定下的國策。”羅成的這些國策,其實也是後世學來的,比如這糧食統購計劃,比如最早時的糧食統一配給計劃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從後世學來的,都是為了加強糧食的安全。

官倉有糧,但百姓手裏也得有糧。

比較官倉的糧食,得調度,得要時間,而百姓手裏若有糧,就算今年遇災,可能第一時間自救。

“近幾年,各地連年豐收,糧價也越來越低,在嶺南,稻谷豐收之時,鬥米才賣三錢,而在青島等海港,也只賣五錢,洛陽作為京畿之地,物價比其它地方都貴,可大米也常年才十二三錢一鬥,最貴之時也不超過二十文錢。”

其實百姓也苦,豐收則谷賤,谷賤傷農。若是遇災荒歉收,則更苦。

朝廷雖也設立常平倉,設立和糴制度,還設立了糧食統購計劃,每年都會收購大量糧食,並設立了一個保護價格,就算豐年,也不至於讓糧食價格太低,傷害糧農。

朝廷和皇家成了最大的糧食收購商和出售商,沒了過去那些糧商們控制糧價,操控價格,囤積居奇等,這些年糧價倒還是比較穩的,種糧的百姓,和買糧的百姓,都不用面臨起起伏伏的各種糧價波動,免受很多損失。

糧食買賣是大宗買賣,主要的成本還是在於運輸,如果是本地買賣,那麽成本低。都說百裏不販薪,千裏不販糴,路上運輸的成本,實在是太高。

不過如果規模上來了,便可攤薄這增加的成本,羅成做生意,就喜歡搞規模化,一般的小糧商,多是本道本郡甚至是本縣做生意,量就那麽大,可羅成做糧食生意,是把整個天下都化為一盤棋,統一調度,格局大,自然有他的優勢。

不過其實糧食買賣搞太大,成本雖然能攤薄,但真不是什麽暴利的買賣,畢竟羅成又不會搞什麽操縱糧價,借災發財這一套,比起皇家其它的買賣來,這販賣糧食還不如養雞養鴨來的賺錢,在各大城市邊上設養殖場,就近供給當地城市消費,那買賣可比糧食好做的多。

但糧食買賣畢竟是涉及到民生的重要東西,這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因此羅成就算是一開始是賠錢在做,他也還是指示內侍省全力去搞。

好在內侍省的人還是挺精明的,做了幾年,現在有一千多萬石的存糧,還能自負盈虧,甚至年年能有不少的節余盈利。

侯莫陳乂為河南巡撫,房玄齡為關中巡撫、杜如晦為山東巡撫、禇亮為河東巡撫,溫彥博為隴右巡撫……

府院一半的宰輔授給巡撫銜,出巡地方諸道,主持滅蝗救災事宜,皇帝也另從內侍省派出十幾位內給事宦官,讓他們到地方去負責皇家在各道的捕蝗等事項。

軍醫院。

羅成和孫思邈湊在一起。

兩人面前,是一桶蝗蟲卵。

“聖人,真要把這蝗卵做藥?”

“不是入藥,是做成養生保健品。”

孫思邈本來在長安終南山裏隱居研究醫藥,編寫醫書,後來為皇帝醫治好腦卒中風,被皇帝留下來,委他為軍醫院長,還請他主持編纂本草綱目,整理從民間收集來的歷代醫家們的著作,甚至許多民間偏方等。

老頭在軍醫院幹的很高興,有皇帝的全力支持,手底下大把的醫生和醫學生打幫手,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編纂工作也很順利。

軍醫院在他掛名主持下,如今也是規模日益擴大,現在甚至是超過了國子監的生員規模。國子監有學生一萬二千多人,而軍醫院現在各科學生已經有一萬五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