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續)

十月初一,這是建安六年最後一個季節的第一日。

而下午時分,北風蕭蕭漸起,眼見著天色陰沉到要下雨的時候,順著黃澤南逃的孫策和他的部屬,終於在清河與黃澤的交匯口等到了太史慈姍姍來遲的追兵!

這一點都不荒謬,真的是等到的,一群逃兵很辛苦的等到了追兵。

話說,孫伯符南逃路上,便得知李進之前把守的浮橋已經被太史慈給占據了,於是雙方同時陷入到了兩難境地。

當時的情況是,孫策在清河內側,太史慈在清河外側。

其中,太史慈所部的兵力和戰力絕對占優……盡管為了維持包圍圈,太史子義沿途分出了足足小一萬兵馬沿河警惕、布防,但等到到達包圍圈南段的浮橋時他依然還有一萬出頭的兵馬,而且騎步俱全。這樣的配置,相對於同樣有一萬兵,其中甚至還有三千由孫策心腹愛將董襲所領甲士的孫策軍而言,當然是絕對占優的。因為孫策軍到了現在已經極度疲憊和驚惶了,而太史慈是來當獵人的。

但是,戰場是要講地形和天時的,此時此刻,一條因為下遊清河郡而天下知名的清河,卻成為了二者之間微妙的平衡所在。

孫策當然不敢渡河,他要是敢渡,無論是從哪裏渡,太史慈都能做到半渡而擊,輕易了結此戰;相對應的,太史子義也有些不大好渡河的意味……因為很明顯的一件事情是,可能是孫策本人在這一萬江東子弟中威望卓著,所以其部雖然疲憊、惶恐,卻遠遠沒有達到喪失紀律和戰鬥力的狀態。

換言之,太史慈也有點需要顧及自己被有些歸師難當意味的孫策軍半渡而擊;而且還要考慮會不會因為自己渡河,引發孫策軍主動分兵渡河逃竄;還要考慮會不會讓孫策等重要人物趁亂潛逃;還要考慮會不會被韓當和程昱這兩位不需要戰功的大人物奪走功勞……

說白了,雙方固然是實力差距明顯,但戰爭來到這份上,孫策的戰略目標太低了,他根本就是能活一個是一個。而從太史慈的角度而言,他卻是需要建全功的!

天可憐見,去遼東募了一次兵,回來啥啥都沒了!

不說趙雲之前靠著平涼的功勞成為方面將軍,趙子龍的為人在鄴下是沒得說的,而且跟太史子義關系很好。關鍵是,連張遼那種蹴鞠霸王都能在帳中攢下一堆敵酋首級,眼瞅著戰後必然封侯……他太史慈難道要被那種人居於頭上?

大丈夫生於此世間,眼看著天翻地覆,自然心中慨慷,想要提三尺劍立下不世之功,順便封個侯什麽的,怎麽能糊裏糊塗落人於後呢?

所以,這一戰,最好也是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他自己一部獨自完整吃下孫策全軍,然後還要獨立擒獲或斬殺此軍中兩個牌上有名之人——董襲與孫策!

於是乎,就是在這麽一種不對稱的心態下,雙方相持了一陣子以後,尤其是天色開始陰沉,很可能快下雨的情形下,考慮到騎兵作戰能力的問題,終於還是更有余地的太史慈選擇了主動進軍!

其人將麾下一分為二,大部分步卒,約六七千眾,被交給了副將朱靈、皇甫堅壽,讓他們直接往孫策軍所屯駐的黃澤、清河交界點外側布陣監視,嚴防彼輩趁機逃竄,而太史子義本人則帶著幾乎所有騎馬的部隊,約四五千眾,從稍遠一些的浮橋處渡河,並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整備完全,然後便匆匆朝孫策軍疾行而來。

出乎意料,孫策軍全程按兵不動,既沒有主動去半渡而擊,也沒有趁機渡河拼死與河對岸的燕軍步卒決戰,而是靜靜的等到了太史慈部整備完全,引數千騎兵到來。

原因很簡單——要下雨了!

“要下雨了。”孫策望著頭頂漸漸濃厚到要滴水的雲彩,難得長呼了一口氣。“從昨日便知要下雨,總算是等到了……元代!”

董襲趕緊俯首聽命。

“今日就看你的了。”馬蹄隆隆之中,孫策低下頭來,按著對方臂膀懇切言道。“不到萬不得已,咱們不能入澤躲避,不認識道路,部隊進去就是潰散的結果,根本收不回來……如今之計,便是你用三千甲士,盡量頂一頂對方的騎兵,只要雨水一落,燕軍騎兵就沒那麽厲害了,到時候要是雨水再大一些,說不得咱們還能趁亂擊敗對方,全軍而走。”

“屬下知道。”董襲因為缺乏睡眠而雙目通紅,聞言卻氣勢不減,當即振甲揚聲以對。“那太史慈不也是因為知道要下雨才匆匆過來的嗎?彼輩為爭功勞,卻給我們留下了一線生機,而末將受將軍大恩,必然會一步不退!”

孫策聞言一時感慨,卻又連連頷首:“既如此,你率甲士守前軍,我帶其余部屬守中軍,咱們一定要活著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