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出乎李雲龍的意外,馬天生自從上次和他大吵了一架後,似乎並沒記仇,每天見面還總是和顏悅色地打招呼,顯得很有涵養,好像他倆之間從沒發生過什麽不愉快。相比之下,李雲龍就做得差多了,他是個不會掩飾內心活動的人,心裏若是不愉快,便一定要表現出來。以前的老政委孫泰安是個老好人,脾氣好,沒野心,凡事總順著李雲龍,還處處維護李雲龍的威信,所以兩人之間從沒發生過爭吵,彼此相安無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雲龍是被孫泰安“慣”壞了。

而馬天生就不同了,他認為自己是個堅持原則的人,凡屬於自己分內的工作,他絕不允許別人插手,有什麽需要拍板的事,也絕不征求李雲龍的意見,自己做主就是。他和李雲龍第一次見面時曾很客氣地稱李雲龍為老同志,希望多多幫助,聽得李雲龍心裏還挺受用,可日子長了,李雲龍發現馬天生當初的話不過是客氣一下罷了,他根本沒什麽需要李雲龍“幫助”的,只是把李雲龍當成一個平級幹部相處,既不顯得疏遠,也不特別尊敬。甚至也不像開始那樣稱他為“李軍長”,而是很隨便地稱“老李”。這種缺乏禮貌的行為使李雲龍很不滿意,總在心裏嘀咕:老李?那是你叫的嗎?娘的,一個小小的少校如今也和老子平起平坐啦。這他娘的到哪兒去說理?

馬天生成天忙得很,他的工作很繁瑣,比如組織毛澤東思想講用會,連隊的“一幫一、一對紅”活動,著重培養一些基層連隊的學習毛著積極分子,組織部隊幫助農民搞春種秋收,抗旱抗洪。據基層幹部反映,馬政委在助民勞動中的確身先士卒,有一次競累得昏倒在田頭。他自律精神很強,煙酒不沾,沒有任何個人嗜好,除了重大場合,他平時總穿著一身補著補釘的舊軍裝。他調來的時間不長,就幾乎走遍了所有的基層連隊,在戰士們眼裏,他像個和藹可親的連隊指導員,和戰士們促膝談心,噓寒問暖,親自把病號飯端到生病戰士的床前,感動得那個戰士流著淚一遍一遍地高呼:毛主席萬歲!還有一些家庭生活困難的戰士曾接到家裏的來信,聲稱接到了匯款,家庭困難已解決,希望安心服役雲雲。那些家庭受到幫助的戰士都認為,匯款人很可能是下來蹲點的馬政委所為。因為只有馬政委和他們談過心,詢問過家庭情況。還有一些夜裏上崗的戰士,都見過馬政委屋子裏到深夜還亮著燈光,有好事者扒著窗沿探望過,見馬政委正捧著毛主席著作在聚精會神地讀著。

鄭秘書有一次去馬天生家送文件,回來後告訴李雲龍,馬政委家裏空蕩蕩的,除了幾件公家配發的家具外,幾乎什麽也沒有,連床上的被褥都是有補釘的,可他有很多書籍,鄭波掃了一眼,只記住幾本,有《自然辯證法》,有《一八七一公社史》、《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似乎還有黑格爾和斯賓諾莎的著作,書名沒看清。鄭波是這樣評價的:“看得出來,馬政委是個理論型的幹部,文化水平很高,從藏書上能看出來,我以前也去過老政委孫泰安家,孫政委沒有藏書,除了‘四卷’,只有本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理論水平上看,這兩個政委是沒法比的。”李雲龍聽著不大入耳,便陰沉著臉道:“鄭秘書,我是不是該和幹部部打個招呼,調你去馬政委那裏工作呀?”此話一出口,鄭波就住了嘴,從此再也不提馬政委的藏書和理論水平了。

除夕那天,馬天生在全軍團以上幹部會上做政治動員,提出要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李雲龍在一旁插嘴道:“同志們要正確理解馬政委的意思,什麽叫‘革命化的春節’?就是艱苦樸素,不許吃好的,你七碟八碗,大魚大肉,那還能革命嗎?告訴你們,修正主義就是這麽出的,成天吃他娘的土豆燒牛肉,能不修嗎?所以,今年的春節要突出政治,要億苦思甜,大魚大肉你們就別想了,各師團要以連隊為單位吃憶苦飯,請老貧農、老工人來憶苦,來倒倒苦水,昭,還有件事,各單位的政工幹部要嚴格把關,老貧農、老工人沒文化,說著說著腦子就容易糊塗,我聽說上次炮團開憶苦會就出了問題,憶了半天硬是憶到六○年去了。這像話嗎?幸虧是沒文化的老貧農,要是從有文化的馬政委嘴裏說出來,那還不成了反革命?同志們別笑,這有什麽好笑的?針尖大不大?要是放在政治上,就比他娘的磨盤還重,你們還別不信,打個比方說,也許你是個好人,可平常得罪過人,有人恨你,就老琢磨你,可你小子又不長眼,說話不注意,惹出政治上的麻煩,人家不揪你小辮子揪誰?誰讓你不長眼?這反革命你不當誰當?要真到了這步田地,我這個當軍長的也救不了你。你是活該。好啦,我就說這些,馬政委還有什麽要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