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密支那之三

在5月下旬,柏特諾向密支那發動的幾次攻擊,都碰在了硬釘子上。根據柏特諾的報告,不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美軍梅支隊傷亡太大,補充進來的工兵戰鬥力不足。而投入戰鬥的中國遠征軍新軍,表現也差強人意。

僅僅進行了訓練,沒有實戰經驗的部隊突然投入殘酷的戰場,這種情況無法避免。在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中,有一位下級軍官回憶戰鬥打響,開始沖鋒時,他的部下有一名戰士軟倒在地,拖都拖不起來。然而,度過最初的艱難時刻,在此後的戰鬥中,這名戰士卻表現得非常驍勇善戰。

在密支那序戰中吃了虧的新30師,在此後的戰鬥中也是越戰越勇,成為遠征軍中數得著的王牌部隊。

大多數中國軍隊方面的報道,把柏特諾描述成擅長指手畫腳,但指揮戰鬥經常畫蛇添足的反面人物。

密支那打成膠著確實是一個指揮問題。

美軍梅支隊指揮官梅裏爾準將,他在攻擊密支那初步失利後心力交瘁,突發心臟病,一度不得不離開戰場。

密支那戰役,中美兩軍將領在一同研究作戰計劃。

占領機場之後,遠征軍各部和梅支隊按照美式操典,正兒八經地運輸物資,鞏固陣地,然後四平八穩地開始攻城,結果在已經緩過神兒來的守敵面前,撞了個頭破血流。與之相對的是後來朝鮮戰場的長津湖之戰,在冰天雪地中追擊的志願軍部隊因為凍傷和斷糧出現大量損失,仍然不顧一切地在美軍陸戰一師背後窮追不舍,終於把這支美國的王牌軍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盡沒在荒蕪的朝鮮山地。在1989年海灣戰爭之前,美軍擅長正規戰,卻不善於出奇制勝,所以對這種奇襲之後應該怎樣擴大戰果,缺乏經驗。

密支那機場是雙方爭奪重點,一架運輸機被日軍擊中墜落,另一架正在準備降落。

實際上,柏特諾在美軍中並非無能之輩。他指揮的幾次進攻雖然失利,但也擊斃了日軍第三大隊大隊長中鈿少佐,重創其所部,不能說一無是處。柏特諾的缺點,第一在於不了解中國軍隊的作戰特點,經常以傲慢的態度對待中國遠征軍各級將領(這直接導致了他的印象分不佳),第二在於和日軍作戰不適應其刁鉆的東方式戰法,在叢林中試圖打一場更適合在平原地帶進行的“美國式進攻”。

所謂美國式進攻,即嚴格依賴大量的火力和兵力優勢,重視對敵人正面的壓力,在兵法中可稱“一力降十慧”,讓許多傳統兵家為之扼腕。但在密支那城下,空降到達的盟軍並無絕對兵力優勢,後勤在雨季中舉步維艱,空投十分困難,一個炮兵單位一天只有150發炮彈的補給,所以,柏特諾的打法在此處有些文不對題,在戰鬥經驗豐富的日軍部隊面前顯得戰術呆板,缺乏變通。這就難怪深諳東方兵法的中國軍隊各級將領,對這位柏參謀長缺乏敬意了。

無論是在意大利的安奇奧還是在越南的西貢,美國人始終沒有找到怎樣在山嶽叢林中,和精通戰術的對手交戰而有效取勝的戰術。一直到今天,在阿富汗,這個問題依舊讓許多美軍將領頭痛。

盡管進展不利,但柏特諾少將繼續組織部隊做攻擊準備,試圖盡早拿下密支那。

6月1日,日軍發現有大量盟軍部隊在密支那北方機場集結。也就在此時,一個危機如同雷雨前的積雲一樣,在中國遠征軍的頭上出現。

5月20日,丸山大佐發出密支那遭到襲擊的電報。為了增援密支那守軍,日軍負責緬北戰區的第33軍軍長本多政材中將,當即下令第53師團主力組成密支那救援部隊從南向北,全力向密支那攻擊。第53師團共有三個步兵聯隊、一個炮兵和一個輜重兵聯隊,但該部隊無法將其全部投入密支那戰場。該部有兩個聯隊的兵力正和英軍溫蓋特旅,在溫藻地區進行最後的決戰。空降在溫藻的英軍由於溫蓋特的飛機失事而變得群龍無首、戰術呆板,最終該部隊不得不在中國軍隊的掩護下撤離陣地,日軍緬北鐵路一度恢復通車。第53師團集中其他部隊,以一個步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為主力,避開鐵路線上的阻擊陣地,和史迪威偷襲密支那一樣從叢林中穿過山谷,向密支那挺進,試圖解丸山大佐之圍。由於從印度方向殺來的遠征軍部隊主力,此時尚在孟拱河谷與敵第18師團鏖戰,而且對敵軍沿山地穿插準備不足,第53師團這一部進展順利,6月6日,離城最近的第53師團部隊打到密支那西北方僅有兩公裏的地點,包圍圈內外日軍的槍炮聲清晰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