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納悶(第2/2頁)

勃朗寧M1917A1重機槍。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場上以步兵戰鬥為主,與日軍坦克部隊交手的機會很少,所以他們不像陸軍那樣裝備有反坦克炮,最大的撒手鐧就是重機槍。勃朗寧重機槍屬水冷式重機槍,水冷套筒下方裝有蒸汽軟管,以免發熱產生的水汽暴露機槍陣地位置。這種重機槍的持續射擊能力很強,容彈量250發,陸戰隊每個營都裝備有12挺勃朗寧重機槍,可有效實施交替射擊

一木是把瓜島當旅順口來打的。當年日俄戰爭時,日軍原計劃在一兩天內就攻下旅順口。新聞記者們通宵達旦地守在陸軍省的大院內,等著播報諸如“旅順口陷落”之類的特大號外。

可是事與願違,一兩天最後被拖成了四個月,到第三次總攻,指揮戰役的乃木希典大將眼睛都紅了,揚言:“若進攻失利,我將親自持刀站在敢死隊的前列!”

就為這麽一句話,日軍付出了屍山血海般的代價,包括乃木的兒子在內,日軍傷亡接近六萬人。

僅僅一場攻城戰而已,耗了這麽長時間,還死了這麽多人,乃木足以被稱為一代愚將。然而在輿論機器的鼓動下,他得以與海軍的東鄉齊名,成了“日本軍神”。

一木采用的正是乃木式戰法。日軍踏著傷員和隊友的屍體往上擁,仿佛發了瘋,甚至沖鋒時都不開槍了。

從“萬歲突擊”一下子上升到“僵屍大行動”,這一變化著實令人有些消受不了。萊基這樣的士兵大多沒有經歷過實戰,何況是如此瘋狂的場面,有人驚恐地喊叫起來:“日本佬怎麽打不倒呢?”

眼看日軍已經越過沙洲,距離美軍陣地只有十幾米,幸好鐵絲網擋住了他們。

登陸物資裏有鐵絲網,可是沒來得及卸貨。現在的這些鐵絲網是從島上一個舊農場臨時拆卸下來的,上面都帶著刺,人很難過得去。

隔著鐵絲網,波羅克喊道:“投手雷!”

手雷接連不斷地落入人堆後,潮水一般湧上來的日軍被炸得人仰馬翻。受傷未死的士兵開始陷入痛苦、憤怒和失望當中,他們發出的悲鳴聲甚至蓋過了槍炮聲。

第一波進攻戛然而止,緊接著,一木又發動了第二波進攻。

為對付這波進攻,美軍使用了炮火攔擊。範德格裏夫特早已將坦克和37毫米機動火炮集中在防禦圈中央,二者都可以發射炮彈,對防禦圈外圍的既定目標實施粉碎性轟擊。

炮彈不斷地落下,前面的日本兵上不去,後面的日本兵又趕上來,就那麽小一塊地方,變得人擠人,大家都不知道該往哪裏沖好了。

往哪裏去,往這裏來!波羅克集中機槍火力,對這群不知所措的日軍猛掃。沙洲很快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屠場,機槍手用不著瞄準,閉著眼睛就能掃倒一大片。

見第二波進攻也面臨著崩潰的危險,一木命令神源中隊迂回到伊魯河上遊,從那裏徒涉過河。

擔任側翼防守的正是萊基所在的直屬連隊,他們進行了嚴密的火力封鎖。神源中隊的許多士兵還沒來得及開槍,就在岸上被打死了。初戰的萊基表現得非常聰明,作為機槍手的助手,他和機槍手密切配合,不斷地變換射擊位置。在每個新位置,他們都打上15分鐘,然後換一個地方再打,這樣不僅使得日軍沒法兒找到他們,而且還增加了己方的“虛擬火力點”。

神源中隊的側翼迂回沒能得逞,第二波正面進攻卻似乎有了反轉的可能——少數日本兵奇跡般地從死屍堆中擠出,並繞過鐵絲網,鉆進了美軍陣地的散兵坑。

在這些日本兵的掩護下,日軍後續兵力發起沖鋒,一些人已沖過沙洲和被炸毀的鐵絲網,攻占了美軍的部分戰壕。之後,他們向一木打出“已攻占敵人的前沿陣地”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