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偵察記

提尼安島的西南海岸有一個外觀不錯的灘頭,但灘頭後面的地形險惡,而且日軍也已嚴加設防,所以自始至終美軍都沒有把它列入計劃之內。

為了尋找一個好的登陸點,以減少戰時的傷亡,霍蘭·史密斯從第五兩棲軍偵察營中挑選精幹人員,組成了一支偵察分隊。在隊長瓊斯上尉的率領下,偵察分隊以黑夜為掩護,連續兩個晚上潛入提尼安島。

美軍有一種攻擊用輔助運輸船。這種船由一戰時的逾齡驅逐艦改裝而成,小巧輕快,主要用途就是完成特種任務。偵察分隊先坐輔助運輸船到達提尼安島沿海,接著換乘橡皮艇,到距離海岸邊還有四五百碼遠時,他們便像青蛙一樣鉆入水中,遊泳上岸。

在吉爾伯特、馬紹爾群島戰役中,海軍陸戰隊的偵察兵們多次執行類似使命,具有極豐富的經驗和技巧,所以盡管路上曾碰到一大群日本工人,且雙方近到能聽到日本人的談話,但偵察分隊仍能沉著應對,既未損失一個人,也沒有使偵察行動暴露。

通過此番“渡海偵察記”,美軍偵察兵找到了另外三個灘頭,東海岸一個,西北海岸兩個。他們發現,東海岸的灘頭上布滿地雷,暗礁上有許多水底障礙物,與之相比,西北海岸的兩個灘頭無論是所布地雷,還是工事、障礙物,都比較少,同時附近也沒有日軍活動的跡象。

之所以厚此薄彼,是因為東海岸的灘頭與美軍已經放棄的那個灘頭相仿,位於提尼安港的正面,容易成為登陸的首選。西北兩個灘頭則處於提尼安港的背面,而且異常狹窄,不利於部隊展開,過去美軍選擇的登陸灘頭,最小的也比它們兩個加起來還大。

顯然,日軍已站在美軍的角度,對幾個灘頭的優劣做了權衡,他們估計美軍一定不會選擇從西北海岸登陸。

偵察分隊在向上報告時,建議反其道而行之——敵人料定我不會從那裏上岸,我偏從那裏上岸,這樣不僅可以順利登陸,還能達成行動的突然性,獲得奇襲的效果。斯普魯恩斯、特納、霍蘭·史密斯等人磋商之後,決定采納這一建議。

1944年7月24日,一共只在塞班島休整了兩周的海軍陸戰隊再度出發,其中陸戰二師的兩個團搭乘輔助運輸船,向提尼安港的正面發動了佯攻。

20分鐘後,這兩個團撤退,使日軍誤以為已將對方擊退,實際上他們已與陸戰四師合兵一處,從北向南重新實施登陸了。

提尼安島與塞班島的距離近,使提尼安島登陸戰由通常的“船對岸”變成了“岸對岸”,美軍可以乘坐吃水較淺的戰車登陸船以及更小的登陸艇直接靠岸。更讓人欣喜的是,幾乎整個提尼安島都在塞班島的射程之內,從登陸塞班島的第一天起,運上塞班島的M59加農炮便一直對準提尼安島進行射擊。

M59加農炮又稱155毫米野戰炮,具有長射程和炮擊精度高的特性,這使它獲得“長腿湯姆”的昵稱。提尼安島從南到北,基本上沒有“長腿湯姆”照應不到的,在塞班島登陸戰進行期間,每天都有7000到8000發炮彈嘶嘶地飛向提尼安島。

塞班島作戰即將結束時,美軍又將包括“長腿湯姆”在內的約200門野炮集中部署於塞班島西南海岸,以便對提尼安島北半部進行地毯式轟炸。這期間,提尼安島北部共承受了20000多發炮彈,加上艦炮和艦載機的施力,到美軍正式登陸時,那裏連地面都變了形,建好的陣地也都被炸飛了,加上日軍對美軍登陸灘頭的誤判,導致美軍陸戰隊登陸時幾乎未遇阻擋。

成功登陸的美軍以最快的速度排除了灘頭的少數地雷,之後便迅速脫離狹窄灘頭,做扇形展開。在他們身邊,載運補給物資的履帶車和“鴨子”源源不斷地開來,而且同樣是打破常規,停都不停,便直接開往指定的物資儲存地點。

這是一次堪稱天衣無縫的行動,無論策劃還是實施,都充分體現了海軍陸戰隊以時間和效率為第一的宗旨,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戰場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了霍蘭·史密斯和他的陸戰隊員手中。

鑒於登陸塞班島的第一天曾陷入苦戰,美軍沒有急於向內陸推進,而是立足於先把陣腳穩住。到日落時,他們不僅在寬800米、縱深約1600米的地段上挖掘了防禦工事,還在前沿加上了鐵絲網的保護。

指揮官確信,無論日軍采取什麽反擊行動,偷襲也好,強攻也罷,陸戰隊都有必勝的把握。

到了後半夜,日軍“反突擊部隊”果然摸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