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險惡的地形

1944年7月,太平洋艦隊陸戰司令部得以成立,美國海軍陸戰隊終於有了獨立的最高指揮機構。陸戰司令部下轄第三兩棲軍(即原第一兩棲軍)、第五兩棲軍,在馬裏亞納戰役中,第五兩棲軍負責占領塞班島、提尼安島,第三兩棲軍則出兵關島。

按照預定計劃,塞班島登陸後的第三天,第三兩棲軍就要突擊關島。小澤部隊的突然出現,讓斯普魯恩斯改變決定,暫不進攻關島。

原計劃只好推遲,而且一拖就是好幾個星期。第三兩棲軍所屬的陸戰三師、陸戰暫編第一旅不得不坐在擁擠不堪的運輸船裏,長時間漫無目的地在關島附近海域繞圈子。

在熱帶陽光的暴曬下,幾乎每個人身上都起了痱子。為了改善陸戰隊的生活條件,運輸艦隊只好中途在一些海島上拋錨,以便把官兵分批送上島,讓他們能夠換換環境,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想法是好的,可是那些海島實在太小,每次只能讓少數人上岸,上了岸之後除了看海,就是看人,同樣超級無聊!

陸戰隊的士氣落到了最低谷,不過到正式開戰前,他們的士氣又重新高漲起來——僅能夠登岸打仗這一條,就足以振奮小夥子們的精神。

與塞班島和提尼安島不同,登陸關島是美國人收復自己的失地,但直到太平洋戰爭前,美國對這座島嶼並不是很重視,導致第三兩棲軍軍長蓋格少將手中嚴重缺乏當地的情報資料。

空中攝影是彌補這一缺憾的重要手段,然而,因受雲層阻礙,實施起來並不理想。苦無良策之際,還是日本人幫了忙——關島守軍受塞班島的齋藤節制,在美軍從塞班島繳獲的大量日方文件中,諸如齋藤對關島下達的作戰命令,關島守軍的防務部署等等,一應俱全。

計劃推遲有推遲的好處,不僅情報有了著落,炮火支援也更為充分。支援艦隊的指揮官對蓋格說:“我的目標是使部隊攻上岸並站住腳,所以你只要告訴我,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做什麽,我們就會照辦。”

蓋格需要他做的,自然是清除所有登陸障礙。支援艦隊的炮擊持續了將近兩個星期,從總的時間上來算,超過了提尼安島,是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炮擊時間最長的一次。落到關島的炮彈達到了飽和程度,甚至於日本兵走到哪裏,炮彈就跟到哪裏。在美軍正式登陸前,島上所有暴露地帶的日軍火炮陣地以及絕大多數重型火炮,都已被摧毀。

另一個障礙來自於水下。三支水下爆破隊連續三個晚上放置炸藥,炸掉了登陸海灘附近的木框和電纜籠,那裏面裝的不是礁石就是水泥,若留在水下,任何登陸艇和履帶車都難以通過。

1944年7月21日清晨,陸戰三師沖上了關島北面的阿桑灘頭,他們一眼就看到了水下爆破隊留下的“歡迎海軍陸戰隊”的標語。

阿桑灘頭的礁盤很寬,只有履帶車才能快速通過,所以陸戰三師主要使用履帶車往返接送登陸部隊,有的履帶車還把坦克登陸艇頂至礁盤,然後讓坦克自己上岸。

登陸灘頭時,陸戰三師遇到的抵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午剛過,全師三個團兩萬多名官兵以及武器、坦克都已成功登陸,可是在向內陸推進時,情況突然變得糟糕起來。

關島地形與塞班島相似,進入內陸,全是峰脊銳利如剃刀背的高山峻嶺,低地也是支離破碎,坑坑窪窪。後來時任陸戰隊總司令的範德格裏夫特中將前來視察時,曾經評價道:“這是我有生以來看到的最險惡的地形。”

駐守關島的日本陸軍主力是第29師團,也就是提尼安島緒方聯隊所屬的那個日軍師團,戰鬥力很強,此外,還有海軍守備隊,加起來總數達到1.85萬人。在關島司令官兼第29師團長高品彪中將的統一指揮下,日軍居高臨下,用迫擊炮和機關槍進行射擊,美軍的戰鬥變得極為困難。尤其是左翼的陸戰三團,面對的地形最為險惡,日軍兵力也最為強大和集中,這使他們不但死傷慘重,而且進展緩慢,一直到黑夜降臨,仍然被限制在灘頭上無法前進。

黑夜並不意味著可以休息,那通常就是另一場艱巨戰鬥的上課鈴。這麽多交道打下來,幾乎每個陸戰老兵都已熟悉日本人作戰的習慣和心理,知道日軍一定會發動夜襲。

此時,陸戰隊仍擠在狹窄的登陸場上,背靠大海,面朝大山。更為嚴重的是,除前線各團的預備隊外,全師已沒有更多的預備隊,而在經過長時間的海上漂流及一天的苦戰下來,前線部隊早已經是死傷枕藉,疲憊不堪,如果高品像齋藤那樣孤注一擲地發動自殺式大攻擊,不需要多,只消一次,美軍便很難穩住灘頭陣地了。

不出美軍所料,日軍果然來夜襲了,但規模並不大。通過連續發射照明彈,陸戰三師早早就發現了黑暗掩護下的日本兵,他們有足夠時間將其打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