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略上的比較(第2/2頁)

至於人民大眾的支持,這點並不是在每次防禦戰中都會出現的,因為有的防禦作戰是在敵國的領土上進行的,不過它終究是從防禦的概念中產生的,防禦方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

另外,這裏所講的民眾支持主要是(但並不完全是)指民軍與民眾武裝的作用,它同時也指部隊所碰到的各種阻力較小、人員補充與物資補給基地都比較近、補充和補給來源比較豐富等情況。

1812年的戰局能夠讓我們看清第三個和第四個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拿破侖的大軍渡過涅曼河的是50萬人,可是參加博羅迪諾會戰[1]的部隊僅有12萬人,抵達莫斯科的部隊則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次戰局的效果極大,就算俄國人不著手發動反攻,也能夠在較長的時間內不遭受新的入侵。當然,除了瑞典以外,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那樣幅員遼闊。不過,民眾的支持這個因素依然發生作用,只不過作用的大小不一樣罷了。

對戰區與民眾的支持還需要作一點說明。這兩個有利於防禦的因素在真正的作戰防禦中,即在本國境內進行的防禦作戰中才發揮作用,當防禦發生在敵國境內、防禦和進攻交織在一起時,其作用會減弱。

在考慮這點時,我們會發現它們差不多跟多面攻擊一樣,會對進攻產生不利的影響。正如同防禦並非單純由抵抗因素構成一樣,進攻也不是全部由積極因素構成,甚至那些無法直接造成媾和的進攻最終都不得不以防禦告終。

既然在進攻中出現的一切防禦因素都因為具有進攻的性質而受到削弱,那麽我們必然認為這一點是進攻中的普遍弱點。

這並非無謂的詭辯,相反,一切進攻的主要弱點就在這裏。所以,在制定戰略進攻計劃時務必要重視這點,即注意緊隨進攻之後的防禦。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後面會作具體研究。

最後一種因素有時像真正的發酵素一樣混合在戰爭的各個要素之中,所以,在一定的情況下,統帥可以利用它們來加強自己的力量。

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防禦方和進攻方一樣,也具備這些精神力量。雖然有些精神力量,一旦導致敵軍的混亂與恐懼,在進攻中所產生的影響將尤為顯著,但是它們往往出現於決定性打擊之後,所以,它們對決定性打擊本身難以起到重大作用。

至此,我們認為防禦是比進攻強的一種作戰形式這一論點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論證。不過,我們還要談到一個一直沒被提起的問題——勇氣。它是軍隊由於意識到自己是進攻方而感到自己占有優勢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也確實存在,只不過,它很快會因為軍隊的勝利或失敗,指揮官的才能或者無能而產生的更為普遍、強烈的感情而被湮沒。


[1] 拿破侖入侵俄國的一次會戰。1812年8月26日,雙方在博羅迪諾展開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