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有限目標的防禦戰(第2/2頁)

1758年,敵軍已經縮小包圍圈,而腓特烈大帝的兵力比敵人弱小,但是,他還是在摩拉維亞發動一次小規模的進攻。他想在敵軍尚未準備好進攻前攻占阿裏木次,不過,他並非要長期占領這個地方,也不是要將它當成繼續前進的基地,而是想要將它當成對付奧地利的堡壘,並作為反擊時的營地。

這樣做不但能夠迫使奧地利集中兵力收復該地區,甚至還能夠迫使它不得不為此進行第二次戰鬥。不過,腓特烈的軍事行動失敗了,於是他便放棄再度發動進攻的想法。因為,他明顯地感覺到敵我兵力對比的巨大差距。

他最後將兵力集中在薩克森和西裏西亞,試圖用作戰線較短這個條件為受到威脅的地點突然增加兵力,如果會戰不可避免,他就參加會戰,如果有機會便進行小規模入侵,然後靜靜地等待有利時機的到來。

這是腓特烈大帝的作戰計劃。從整個計劃上看,腓特烈大帝的目標越來越消極。因為他已經發現,與其付出高昂的代價來獲取可能的勝利,倒不如力求付出較少的代價來應付局勢。

對他而言,這個時候時間是最為寶貴的,保持原來占有的地方是最為重要的。他越來越重視土地,甚至冒著危險進行真正的單線式防禦(亨利親王於薩克森的配置和國王自己在西裏西亞山區的配置都可說是單線式防禦)。我們在他給達爾然斯侯爵的信中可以看到他盼望冬營的迫切心情,以及當他的軍事力量沒有受到重大損失就進入了冬營時的快樂心情。

對此,我們認為,單純從這方面來責難腓特烈大帝,只看到他的勇氣減弱,是無法作出客觀判斷的。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崩策耳維茨營壘、亨利親王在薩克森的陣地與腓特烈大帝在西裏西亞山區的陣地,早已不是可以依托最後希望的手段,像拿破侖這樣的偉大統帥很快便沖破這樣的陣地。不過,我們也要注意,這是因為時代發生了變化,戰爭已經不同以往了,它是由一些不同於以前的力量進行的。當時發揮作用的陣地如今已經不再起作用了,同時,現在人們還要考慮敵人的敵人,而在當時,就連腓特烈大帝自己也認為對付敵國軍隊、道恩和布圖爾林這些人的手段並非什麽高超的手段,卻也是最高的智慧了。

結果證明這種看法是對的。腓特烈大帝通過等待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並且讓自己的軍事力量避免與敵人激戰而元氣大傷的危險。

1812年戰局開始時,跟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同敵人的兵力相比,俄國人和法國人的兵力對比更加不利。但是,俄國人卻在戰局進展過程中極大地增強了自己的兵力。

對拿破侖而言,整個歐洲在暗中都是他的敵人,他的力量已經發揮到了極致。西班牙戰事讓他心慌意亂,而幅員遼闊的俄國讓俄軍能夠向本國腹地撤退,以最大限度地削弱拿破侖的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法國的行動(亞歷山大皇帝不媾和或他的臣民不叛變,法國的進攻又怎麽會成功呢?)不順利,那麽俄軍就有可能發動猛烈的反攻,這種攻擊可能造成拿破侖的覆滅。

由此可見,就算是高超的智慧,恐怕也難以提出和俄國人無意執行的戰爭計劃相提並論的計劃來。

在當時,雖然人們並沒有明確提出這樣的戰爭計劃,甚至可能認為該計劃是荒謬的,不過,這不能成為我們現在將它提出來並作為正確的東西的理由。

倘若我們想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那麽一定要將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當成是將來也可能發生的事情。此外,拿破侖向莫斯科進軍後所發生的一切重大事件,並非全是偶然事件,這點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俄國人能夠勉強地在國境線進行防禦,那麽法國力量的衰弱和對俄國有利的變化盡管依舊可能出現,但是這種變化肯定不如後來的那樣強而有力,那樣具有重大意義。

俄國獲得的這個巨大勝利是用犧牲和冒險換來的(當然,這種犧牲和冒險對其他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太大了,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

由此可見,人們如果僅僅以單純的等待為戰爭目標是無法獲得巨大的積極成果的,而只有永遠以決戰為戰爭目標,才能取得累累碩果。簡單地說,就算是防禦戰,也只有下了大賭注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