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仗沒有開打便注定了將以失敗而告終。

英國人狡猾多變,猜疑中國軍隊入緬後有占領緬甸的野心,先是遲遲不肯讓中國軍隊入緬,以至貽誤戰機。美國人以救世主身份援助中國,但也有著自己的野心。英國人在無奈的情況下同意中國遠征軍入緬。此時緬甸局勢已定矣。英國人無心抵抗,匆忙後撤,逃往印度避難,中國遠征軍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倉促應戰。英國人隔岸觀火,他們並不希望中國軍隊勝利。美國人只希望中國戰區能吸引住更多的日本軍隊,以減輕西方戰場的壓力,也就是說,美國人要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在戰場上作消耗戰,在緬甸把日本人拖住。

中國的指揮員又夾在美、英之間,處處都得爭取雙方的同意,否則,兩方面都不予以支持。為了爭取同盟國的支持和援助,明明知道有些決策是錯誤的,卻仍舊要士兵去流血犧牲。

部隊進入緬境後,緬甸各地的華僑蜂擁而至,他們看到中國遠征軍入緬,就像看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親人,他們一邊呼喊著歡迎的口號,一邊傾其所有把購買到的物品送給中國軍隊。哪裏有華僑居住,歡迎中國遠征軍的標語就貼到哪裏,他們自願為部隊當向導、翻譯,他們訴說著委屈。他們為生活所迫,僑居緬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們從心裏希望中國遠征軍能夠打勝仗,在緬甸揚威,為中國僑民揚眉吐氣一回。

不明真相的緬甸人則是另一種態度,他們恨英國人,早在日本侵占緬甸前,他們的反英運動已開展得如火如荼。日本人正是利用了緬甸人反英的心理,才及時地侵占了緬甸。日本人打著幫助緬甸人趕走英國人的旗幟,得到了不明真相的緬甸人的支持。

中國遠征軍在這種時候幫助英國人打日本人,便受到了緬甸人的反對。他們仇視中國軍隊像仇視英國人一樣,大批的緬奸混居在華僑之中,炸橋梁,搞刺殺,撒傳單,謊報軍情,為日本人通風報信。

這樣一支遠離祖國的部隊,在這種狀態下便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中國遠征軍200師,先日本人一步,占領了緬東同古。這是一支孤軍深入的部隊,率先打響了入緬的第一槍。

這支孤軍奮戰的部隊,很快被日軍包圍了。最後只剩下了血戰。只有血戰是他們唯一可以選擇的路了。200師師長戴安瀾視死如歸,留下了一封絕筆信。

荷馨愛妻如見:

余此次奉命入緬,不禁感慨萬千。在國內時,見到日寇侵占我土地,蹂躪我父老兄弟,不共戴天!來到緬甸,又見三十五萬華僑,倍受外人欺淩。我炎黃子孫竟至如此,是國威不揚之故!作為軍人余倍感職責之重,倘不能消滅倭寇,揚我中華之威,何顏再見江東父老!

目前,余率部固守同古,援軍不至,又被包圍,唯決心與城池共存亡,以報黨國栽培,祖國父老養育之恩。

余若殉職,乃無尚光榮,望愛妻勿過分悲痛,嚴教子女,忠誠愛國,以雪國恥為己任,以光大我中華為目的,余雖死亦含笑九泉矣。

匆此 即頌

平安!

海鷗(戴安瀾)手書

民國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後來200師,接到杜聿明的命令,同古突圍成功,卻在撤往國內途中與日軍遭遇,戴安瀾將軍不幸中彈身亡。

遠在延安的毛澤東撰寫挽詩,遙祭英魂:

海鷗(戴安瀾)將軍千古:

外侮需人禦,

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

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爪守,

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

壯志也無違。

戴安瀾將軍安息了,可掙紮在緬北叢林的將士們,仍在與命運搏鬥著。